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转向
发布日期:2024-03-25 11:14

       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既有助于强化职业教育适应性,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同时也是实现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关键点,以课程改革为基本点,以师资队伍质量提升为着力点,以深化教育研究为突破点,以高质量校企合作为支撑点,从“五个转向”的视角破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尝试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转向“群的思维”:推动高质量专业建设
       高质量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专业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高职人才培养亟须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予以支撑。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市场化就业机制的逐步完善,专业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以“群”为单位开展专业建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的新范式。一是系统论证、科学规划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和人才培养实绩,动态调整专业及专业群。一方面,根据一定时期产业、行业发展状况,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根据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调整专业群内部专业构成。二是专业建设要兼顾不同产业的服务面向。要在坚持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以及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大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适度拓展涉农专业布局,配套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技能培训中心、文旅产业学院、乡村电商职教联盟,完善“城”“乡”结合的专业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留得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职业教育的区域适应性,保障城乡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三是保持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倾向。由政府部门统筹,完善职业院校的专业架构,引入非遗传承大师,构建包含文化艺术、地方餐饮、传统建筑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体系。办高职主要就是办专业,把专业办好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转向“三级联动”:开展高质量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传统的课程改革缺少学校层面的整体统筹,聚焦于课程建设某一具体领域或环节,如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调整、课堂教学改革等,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全局性和系统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因此,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改革应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层面对课程建设的系统设计,引导基层教学部门、具体专业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以专业群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所设课程,建成一批专业群内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课程,再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与调整,更新一批专业核心课程,并新建一批岗位方向课程包,以支撑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校企联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在确定课程体系基础上,引入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具体项目为单位组织和调整相关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的融合,将工作情景以任务的形式呈现在课程中。三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引导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手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推广情景启发、探究式教学、主题讨论、案例教学等具体方法,做到实用、适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目标。同时,引导教师善用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资源,将混合式教学有机贯穿到课程实施全过程。总之,高质量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发展的诸多方面,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任务。
       三、转向“综合能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观测点。打造一支高水平与高层次相结合、结构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国家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职业教育能力。高职院校要引导师资团队在具备基本课堂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向服务区域发展、强化技术应用、凸显实践教学、注重行业企业实践转变,培养其涵盖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以及信息化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教能力”。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于校内教师,要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补偿机制。在日常办公经费之外配备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保证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等相关工作能够得到相应劳动补偿。要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级评审标准体系,兼顾个体对学校发展所作贡献。对于企业兼职教师,要对其参与学校内涵建设进行管理与考核,将参与学校有关项目建设的时长、周期、方式等进行量化记录,用于计算课时津贴或其他专项奖励。同时,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将实际工作项目带入学校,以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案例,提高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职业岗位相关需求的匹配度。三是健全团队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完善师资培训与进修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到境内外知名高校、行业组织、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研修。同时,要完善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各层面、各类别的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挂职)实践锻炼,让教师熟悉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将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生产环境、生产文化相结合,增加对真实职业岗位的体验和感知,提高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总之,高职院校要以培养教师的综合职教能力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
       四、转向“成果导向”:统筹高质量教育研究
       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高职院校内部,无论是教育教学研究还是专业研究,都应当坚持成果导向,把成果培育与成果转化当作推动研究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导向。一是加强整体布局和方向性指导。高职院校要基于国家、地方以及学校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晰包括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发展、国际交流、科研服务等在内的各个板块发展需要,确定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要引导基层教学部门组建教科研团队,明确教师研究任务和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教研论证机制,提高项目申报与建设质量。二是通过“纵横联合”系统培育教育教学成果。成果培育的重点在于围绕一个主题产出系列物化成果,以体现某项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价值。要注重成果的连续性和联结性,既考量成果本身的进展情况,又注重成果体系构建。此外,要加强成果的宣传、推广与实践,将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检验其有效性与合理性。三是借助专家团队力量开展过程指导和成果培育。要打造一支专业型高水平专家团队,支持高职院校开展理论研究,引导教师提高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等方面的水平;支持开展政策研究,解读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内涵,研判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支持开展方案设计,指导研究团队打磨并实施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总之,加强对全校教育研究管理的统筹力度是提高教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五、转向“制度优化”:推动高质量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重要依托。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够推动产业和教育协同发展。一是拓展校企合作形式。要推动平台拓展、整体协作,建立由专业(群)、合作企业、行业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合作平台,有机整合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推动生产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要推动共建共管、协同运转,地方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支持政策,引导校企双方共同出资、交叉管理、合力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要推动共担任务、共享收益,地方政府要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引导校企共建区域性公共实践教学基地、实体化生产中心,由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在校生共同承接生产任务。任务完成后,各方合作创造的经济效益按照贡献比例进行分配。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内容。要推动高质量课程团队共建,支持企业管理层和一线员工加入职业教育课程团队,将课程设计与职业标准、职业岗位群精准对接,开发符合实际职业岗位群需求的高质量课程。要实施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建,倡导建立“校行企”三方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保障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有效性。要开展技术研发中心共建,引导院校与行业组织、合作企业组建“风险共担、技术共研、人力共用、利益共享”的技术研发共同体,推进职业院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技术同步转化。三是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两级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在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基层教学部门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制订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清单、校企合作台账、校企合作项目工作簿等,及时分析各项目合作的进阶性、持续性,以此研判未来合作的形式及内容。总之,校企合作需要通过制度化和系统化思维予以推进,并贯穿到高职院校办学的多个领域,以此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