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效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的实施路径
发布日期:2024-03-15 08:03

       一、创新培训模式,打造培训特色
       各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专业设置、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均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培训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模式主要有创业就业基地培训模式、职教集团培训模式、订单式培养培训模式、送培到校对口支援服务模式、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模式、“学校+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居村联点”帮扶模式、“基地+导师、课堂教学+跟踪指导”培训模式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要将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统筹规划,依托自身培训基地与教师团队,以校地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为着力点,搭建培训服务平台,创建培训服务团队,主动寻找培训市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被动”向“主动”转变、“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送服务”向“订服务”转变),创新社会培训模式,彰显办学资源优势,打造社会培训特色,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开发培训资源,夯实培训基础
       高职院校开发培训资源,要打破时空与地域限制,采用“线上线下”交互式、“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培训方式,对线下培训进行有效补充与延伸。开发培训资源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根据多元化培训对象,开发多种类型的培训资源。学校要结合培训实际情况及培训项目类别,开发多系列培训资源;根据多元化培训对象,开发多种类型、多种形式培训资源;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开发多维度、多元素培训资源。二是根据培训需求,建设多种模块的培训资源。要以培训需求为目标,以提升学员技能水平为导向,以职业领域关键技术为基础,参考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建设实用性强、易学易懂、操作简单的多层次模块化“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建设与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及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培训资源的实用性和利用率。三是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实时更新培训资源。以参训人员为主体,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为标准,对培训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及时了解培训资源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职业岗位更迭转变需求之间的差异,动态调整更新培训资源。
       三、健全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水平
       为保障培训项目良性运行,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培训服务机制。一是要设立独立法人的社会培训机构。高校要建立专项培训资金账户,使培训部门能以独立法人身份承接、洽谈培训项目,统筹规划、管理学校所有社会培训项目,实现社会培训项目预算管理一体化。二是完善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推行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内控管理考核办法,将培训项目管理与部门年终绩效考核挂勾。三是出台相关激励机制。将社会培训服务纳入教师晋职评优考核范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培训合作长效机制。发挥学校职教集团、相关联盟、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方面的沟通与联系[5],保障学校社会培训信息渠道畅通和项目运行规范。
       四、完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管理
       构建标准化社会培训体系,是确保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的可靠保障。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一是统筹规划培训项目。针对学校培训基地和营业执照允许经营范围,对于可承担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逐个分析“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怎样培训”等具体问题,提升培训项目的社会价值。二是系统推进培训项目。规划培训项目的组织体系、培训流程、考评标准、保障制度等,使多元化的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提升技能综合素养,为其创业就业、再就业提供有效培训服务。三是规范评价培训项目。根据地域特点,积极联系政行企校共同制订“学校+基地+N”的标准化培训体系,保障培训项目有据可依、有证有循,确保同地区同类型培训标准评价规范,指标设置一致。
       五、强化培训保障,优化培训条件
       高职院校要强化特色立校、质量为本的培训理念,主动寻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培训项目,提升培训项目在行业领域的认可度和贡献度。一是树牢质量第一的服务意识。高职院校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培训发展的第一要务,突出先进性和引领性,形成特色鲜明的社会培训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实行“一人双岗”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即“高校落编、校企两岗、薪酬两享、优惠叠加”引才模式,加强社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强化培训特色品牌建设。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高职院校要构建面向企业、面向社区、面向社会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拓展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延伸高职院校办学空间。四是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学校+社区”校地合作平台、“学校+园区+企业”校企合作平台,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提升人才培训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实习实训硬件投入,优化培训教学设施设备,为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节选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