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实践策略
发布日期:2024-05-06 15:39

       职业教育偏离类型属性,必将在实践中面临行政机制、育人主体、专业设置及教学标准等环环相扣的现实困境。因此,回归类型属性是纾解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困境的根本之策,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之举。只有从国家、育人主体、专业及教学等层面,处理和把握好四组关系,才能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建设。
一、教育与产业:单向对接转向双向互动
       教育和产业是职业教育宏观层面的一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产教融合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路径。当前,要改变职业教育活动疏离产业部门的状况,首先应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深、推实。一方面,细化联席会议横向部际间的统筹机制,如设立常态化沟通渠道、采用项目化议事流程、建立立体化评估体系等;另一方面,完善联席会议纵向“国—省—市”的联动机制,部际联动定意见、厅际联动出方案、局际联动给办法。以三级联动的行政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单向对接产业活动转变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双向互动。而“双向互动”的局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目标互动,围绕服务产业链、延伸教育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的发展目标,建设与产业市场、教育市场、技术市场及就业市场等需求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布局;二是信息互动,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从国家层面建设产教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分区域、分产业、分行业、分主体等运行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供需两侧的信息互动;三是资源互动,立足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及职业教育等领域的资源,积极倡导区域发展的共享价值,打造“政产学研服”一体化区域生态,通过探索区域产教创新联合体的多元组织形式,促进产教资源的双向奔赴。
二、学校与企业:主体缺位转向多元协同
       2022年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了学校与企业是主体层面最核心的力量,两者具备平等的主体地位。
       让企业主体自觉地参与学校育人行为,是打造职业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格局的关键一环。首先,确立校企双方的共同价值主张。由于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企业主体对技能型员工的培训及开发,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是打造双方共同价值主张的切入口。在此基础上,一是从法律角度界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二是从政策层面加强企业主体建设,如改革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将企业纳入职业教育招生主体,深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企业职业考评主体的权重。其次,打造校企双方价值的转化路径。在当前智能数字时代,企业岗位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成本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形式,将职业院校打造为企业的员工培训部,降低企业培训投入,使学校教育投入转化为企业培训收益,既体现学校公益性的社会价值,也实现企业逐利性的经济价值。再次,在“国—省—市”三级联动的行政机制下构建校企双方价值诉求的沟通机制。一是围绕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及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活动,分主题建立校企沟通会议制度;二是围绕企业的岗位开发、工艺改造及岗位标准等工作活动,推行院校常态化的入企调研活动;三是依托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主体,设立关键性矛盾调解平台以及建立校企合作的投入、收益评估体系等,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省市两级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方式予以补偿。
三、专业与职业:学科中心转向跨界体系
       在职业教育的语境下,专业和职业是一组有特定关联的概念,专业可理解为专注于某领域的职业,这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对专业的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以“专业为本、就业导向”为发展要求,就是强调了专业建设应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职业教育保持类型属性的关键之举。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跳出学科中心,并不意味着抛弃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决定着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应当是学科体系、职业体系以及产业体系的多重交合,是一个跨界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强调四个方面:一要强调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的就业结构,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对接就业岗位的要素,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要体现职业领域动态趋势;二要强调动态开放,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并不是一个静态封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追踪“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不断调整体系结构、目录标准及育人要求等要素的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三要强调区域特色,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要因地制宜设置专业招收学生,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所需,供给职业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也是对宏观层面产教融合的回应;四要强调独立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虽然有跨界特征,但却是一个独立于产业发展的系统,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应独立于产业建设之外,并且有对相关专业的预判、调整及淘汰等功能,从而展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学习与工作:滞后脱节转向一体联动
       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要求在微观教学层面将学习行为和工作行为一体化推进。作为微观教学的行动依据,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则需要联动职业标准,从场域、课程、任务、资源及评价等维度展现工学结合一体化联动特征。具体来说,一是场域环境的工学一体化。生产性实训中心、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仿真实训室等,均是工学一体化“场域”的实践探索。未来,职业院校要按照职业标准的工作环境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开拓虚拟岗位实训、数字工厂实习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应用场景。二是课程标准的工学一体化。将外在的知识和技术内化为经验和技能,是学习的过程;将个体的经验和技能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是工作的过程。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应与岗位标准及行业标准对接,是有机串联并完成“知识和技术→经验和技能→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三是教学资源的工学一体化。打造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资源,是产教资源双向互动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格局的具体实践。一方面体现了职业元素向专业元素、教学元素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彰显教育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四是教学评价的工学一体化。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是“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因此,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评价并不是单纯将工作任务结果作为学习考核结果,而应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沟通、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等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同时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探索记录工学一体化的过程性行为,形成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模式。(选自《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