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专业实践
发布日期:2024-04-01 11:13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一个由院校、赛组委和企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三个维度产生作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岗定课,形成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以赛促教,对教师和学生形成激励机制;在教学评价方面,以1+X证书为主要抓手,对专业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1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 “以岗定课”,实现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岗位体系

根据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向,对行业企业的目标岗位群进行深入分析,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仅要满足国家对劳动力类别和数量的显性需求,而且要满足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技能日益提高的隐性要求,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并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分析确立专业所属目标岗位群。专业与地方产业相匹配,不仅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就业”的专业建设目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力,而且能促进建设稳定、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缓解失业,提高就业率。首先要根据目标岗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维度,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建立“岗课对接”的师资、设备场地、实践文化等资源。其次在课程体系中要融入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五级递进的训练方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赛教融合教学。最后要将1+X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融于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中的章、节、知识点与证书中的工作任务、领域、技能点相对应。通过将产业、竞赛、证书三方标准、内容、过程及评价等要素与课程体系相对接,做到课程与岗、赛、证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市场调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于2004年起开始设置软件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员等岗位群,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编码、软件技术支持、Web前端开发、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大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以赛促教”,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双重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办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首先,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合理编排基础课、技能课及竞赛课,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思考与实践。高职院校应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考核标准的深度解读,对参赛学生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所得数据,梳理出教学效果的反馈路径,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本专业的校内竞赛,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以此扩大学生竞赛受益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专业水平。其次,强化师生的团队协作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以技能竞赛作为深化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主动围绕软件技术专业开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以赛促教”,学生“以赛促学”,实现教学相长。实践表明,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团队将极大地提升师生的创作激情。最后,“以赛促教”理念下的育人评价手段要以生成性评价为主体,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高职院校应按照竞赛具体要求制定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块,以过程考核为导向,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发展,并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要设置一定的奖励保障机制,将竞赛成绩按照比例折算成学分,积极健全面向学生的奖励表彰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要以指导工作量为参考,降低非教学工作量,在评优与职称晋升时予以政策倾斜,提高教师指导的主观能动性。

以部分学校的实践经验为例,在软件技术方面,这些学校通过“化整为零、拆分设计”的方法来转化大赛资源,将大赛训练或比赛任务进行拆分,分别融入不同课程的实训任务,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聚焦关键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主要围绕岗位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运用OBE理念,根据任务结果反向设计和组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成效较以前有很大的提升。教学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实施。第一课堂是“课赛融合”课堂教学任务实施的主要途径,但第二课堂(专业社团、工作室等)的课余教学方式更灵活,内容、形式更为丰富,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以证定标”,实现证书评价引领课程评价标准化

“课证融合”主要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首先是课前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课证体系评价”,即证书考核的核心内容是否有相应的课程支撑;“课证标准评价”,即课程的考核标准与证书考核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证书考核标志是否已经融入课程标准。我校选择了东软教育“Java Web应用”1+X证书,考核内容涉及“网页设计”“Java编程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Java SSM框架应用开发”五门课程,把1+X考核标准的具体条例落实到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中。其次是课中评价,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进行。教学组织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证书标准的评价,学生行为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完成课程实训的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评价。我校教学组织评价通过督导评价和教师互评来实现,学生行为评价通过学生实践任务自评,教师对实践过程评价来实现。最后是课后评价,包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参加竞赛和证书考核的反馈两个方面。主要做法是对竞赛成绩和考证成绩进行折算,可替代课程成绩。三个阶段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课程评价标准化。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评价要摒弃过去单一化、形式化的方式,将“静态化、面向结果”的一元评价体系改为“动态化、生成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采用全过程的“生成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动态变化,重点评价学生个体的收获与进步。同时,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目标+过程+结果+转化”为一体的评价体系。(节选自《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