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5-13 15:38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从利益驱动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需要在重塑行动主体、成员间决策共识和创新平台搭建中做出符合命运共同体需求的回答。
一、以“主体重塑”为行动本体赋权增能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依赖于政、企、校、研等多方行动主体的通力配合,每一个行动主体都想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行动意图。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积极关系的结合,各主体间的合作基于对彼此价值、心理上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的强度也决定着共同体的粘性强度和合作持久度。认同感较弱时则会出现逃避与不作为的身份认同缺失,这是行动者在面对无所适从的境遇时最常见的反应,也是过去产教融合中出现的通病。采用“点结合”的合作形式和“任务驱动”的合作内容而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虽能够积极配合学校,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难以保障,究其原因,产教融合主体深陷身份认同危机,各主体不同程度存在对自身权力行使的“无力感”和尚未成型的“责任感”。
为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每一位成员都能具有强烈的参与感,时刻保持积极“在场”的状态,向每一位成员科学合理地赋权增能则是必然。一方面要通过赋权使尚未在产教融合中出现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普通高校“主动登场”;另一方面也要为政府、职业院校、下游中小企业增能,确保其“自信返场”。向行业龙头企业赋权,发挥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使其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协同共育,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带头人,增强中下游中小企业凝聚力,联合其他参与主体培养行业内技术技能人才;向科研院所赋权,探寻“科教融汇”行动方法,增强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数字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向制度增能,即强化产教融合顶层设计,产教融合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不同规模和类型学校的特征,释放政策红利,通过法律法规为地方政府提供宏观调控依据,坐稳命运共同体“指挥者”位置;向教育赋权增能,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育人关键作用的同时也激发普通高等学校的参与,以职普融通作为切入点,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供丰富的专业和学科教学资源;向中小企业增能,改变以往企业能力受限的育人状态,充分关注企业诉求,根据具体企业定位和发展现状定向培养学生,转变从学校“上游”到企业“下游”的“流水线式”用人模式,企业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学校“上游”人才培养环节,将企业技能培养前置,最大限度节约用人成本,加快人才孵化速度。“赋权”与“增能”同时发力,从而引导各行动主体团结协作,主动组建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二、以“决策共识”营造多维合作自洽和谐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概念之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各成员的“和”,各成员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合作中以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为目的,探寻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意义,该意义不止于获得看得见的利益,看不见的“利益”才是驱动共同体持续付出的动力。这种动力有利于推动政府、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内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到中下游中小企业形成“和”的合力,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自我实践中发现并创造社会价值。
共同体是个体为增进其利益和合力抵御风险而开展集体行动的有机体,以集体意识和共同决策为形式表达共同的价值理念、利益诉求是共同体的行动方式。维护共同体的决策共识需紧紧抓住两条行动主线,一条是机制创新,另一条是统筹协调。创新常态化行业企业对话交流机制,依托所搭建的共同体实体运行平台能够为成员提供实时沟通的渠道,平等有效的沟通使得合理化利益诉求在决策商议中转变为团体共识,为接下来的决策和行动奠定基础。政府在其中要主动从“主导者”转变为“推动者”,切实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发挥好统筹协调、规划引导、支持推动、评估监督和宣传促进等作用,旨在深度契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此外,在共同体出现冲突性问题时,政府应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建议,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可能出现的困境破局。两条行动主线的共同推进将有力保障共同体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渐进的决策推进,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
三、以“平台构建”促进治理机制长效运行
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概念提出并赋予实践前,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一众独立的系统共同组成社会,这些系统各自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治理体系,而在共同体的概念被提出且进行实践后,各系统生成了新的组织体系并向其他系统延伸,以实现不同系统的结构耦合。那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新的组织系统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等“四链”开始衔接,如何更加高效地运行成为共同体成员需要“沟通”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共同体的开展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实践环境,“线上+线下”的资源平台同步构建将推动“四链”有序融合。通过互联网搭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运行平台,为共同体成员提供线上沟通的渠道。汇集科研服务、行业产业前沿信息、教育资源、政策支持的一体化平台,既有科研教育功能又有社会服务功能。在平台运行中,各共同体成员资源共享,实时沟通。线上平台的搭建将解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众多主体合作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破除沟通障碍,强化成员间的联结。依托政、企、校、研多方资源优势构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为共同体成员提供线下沟通的场所。由地方政府牵头,发挥学校体制机制优势“筑巢引凤”,构筑“集聚性”产教融合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数字化产业空间,引资办企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着力建设科研机构、实验室和国家、省(部)级基地。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平台的搭建将在更大程度上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治理提供便利,降低共同体运行维护成本,减少由于各主体系统差异所产生的沟通不畅和资源不足现象,推动治理网络高效运行,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节选自《教育发展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