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20 08:34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变革,职业教育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更新教育内容、加强技能培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策略不仅关乎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也关系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一、加速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1.共同开发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案例、最新技术和工艺流程,甚至直接参与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实践指导,使得教育内容不仅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课程开发的合作模式要求双方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目标一致性上达成高度的一致和协调。
2.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联合研发中心
这些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还能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通过这种深度的合作,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和项目经历,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及早发现和培养潜在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核心竞争力。
3.建立双向的资源流动和人员交流机制
人员交流方面,既包括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实训,也包括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和讲座。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可以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合作的深入发展。资源流动方面,不限于教学和实训资源,还包括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资源。学校与企业可以聚焦于行业痛点和技术难题,集聚双方优势资源,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这种科研资源的流动和互通,不仅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技术创新,还能为师生提供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二、加快更新教育内容,重点关注面向未来的技能培育
1.持续关注新职业和新技能
更新教育内容的必要性源自技术革新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新职业和新技能。为了适应这一变革,职业教育必须将这些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纳入教育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感知新形势、新变化,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未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做好准备,为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不断强化通用能力和软技能
当前,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等通用能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这种重视程度将只增不减。因此,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要着眼于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强化通用能力和软技能的培养。要打破固有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关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要采用项目驱动、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等等。
三、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工匠型”教师
在职业教育领域,“工匠型”教师尤为重要。“‘工匠型’教师是既具有教师特质又具有工匠特质的教师,是匠德与师德、匠心与师心、匠魂与师魂、匠术与师术有机结合的富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他们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经验,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工匠型”教师。
1.继续健全赴企实践等制度
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机构应继续健全相关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定期的行业实习、访学或者赴企业挂职、实践等方式,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直接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变革和工作流程,将最前沿的产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回学校、带到课堂。同时,可以引进行业专家和技术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或讲座嘉宾,帮助全职教师增加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教学方法。
2.持续开展教法培训
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机构需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更加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最佳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3.不断拓展专业发展渠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为教师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专业成长机会。这包括但不限于参与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教育培训工作坊等,以及开展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动学习。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其专业素养,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四、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1.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与认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职业技能标准逐渐成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到国际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认证过程中,确保教育和培训项目符合国际标准。同时,通过国际认证,也可以提升教育机构的国际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2.积极开发和实施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
职业教育机构可以与海外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实施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双方共同制定的学位课程、短期培训课程或者专业技能认证课程等。通过这类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国际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为其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积极支持师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一方面,职业教育机构应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访学、国际合作研究等,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定期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短期教学和讲座,或者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开展教师培训项目,帮助教师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如海外学习、国际实习、国际竞赛等。通过这些交流项目,让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不同的教育系统和文化环境,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就业市场。(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