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点
发布日期:2024-01-17 09:43

       技能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建设方向。技能型社会建设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创设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梳理新形势下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的关键点,为后续综合施策奠定基础。
       一、科学认知是主观前提
       技能型社会建设应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自觉行为,而各级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主体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效果。可以说,各级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主体的科学认知,是1+X证书制度有效推进的主观前提。
       首先,要科学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逻辑起点,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部分产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供给相对不足,这是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实施1+X证书制度的宏观背景。各级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应科学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承担起自身的主体职责,加强协同与联动,共同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
       其次,要科学认识1+X证书制度的本质。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行动中的重大制度创新,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1+X证书制度充实了人才评价制度的种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制度性的实践抓手,是一个深化教育改革的“引擎”。1+X证书制度是一个以“点”带“面”、以“面”构“体”、逐级延伸与深化的职业教育改革行动工程。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改革人才评价制度,逐步推进“三教”改革,并延伸至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性融合与重构,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本质。只有科学认识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本质,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确立正确的实施路径,明确工作重点。
       二、多元联动是实践要点
       多元联动是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参与主体,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实施1+X证书制度,同样需要“校政行企”的多元联动、共同参与。
       首先,要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1+X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包含了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必然需要“校政行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既需要政府的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等职能保障,需要行业组织发挥组织协调、标准制定、信息咨询等功能保障作用,也需要企业发挥协同育人、实习实训等主体作用,还需要职业院校承担起深化改革、创新制度、落实执行等一系列主体责任。“校政行企”每一方的功能或职责,都具有独特价值,不可或缺。显而易见,“校政行企”的共同参与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基本条件。
       其次,要强化多元主体协同配合。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而言,1+X证书制度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校政行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各方的协同配合。一方面,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纳入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带来的各类职业培训任务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完成存在较大困难。该工作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资源支持,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投入。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的实施,既涉及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也关系着校企“双元”育人实习实训环节的模式创新。因此,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等直接参与主体需要统一认识,紧密配合,协同行动。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校政行企”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是必要条件。
       三、配套制度是重要支撑
       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是“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校园。为适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核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配套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确保1+X证书制度能够顺利贯彻落实。
       首先,要加快构建“学分银行”制度。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实质是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培训学习成果的融合,其制度内涵与“学分银行”高度统一。从教学实践角度看,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丰富、数量繁多,职业培训的形式多样,要想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核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需要建立更加灵活、适应性强的学分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制度突破了原有的专业模式与学习时段的限制,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可以很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培训的时段和方式、灵活且碎片化地接受职业培训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技术技能培训与专业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建设“学分银行”制度,能够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创造教学管理制度环境。
       其次,建立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职业培训。只有开展广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每一个学生个体才能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职业培训,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达成培训目标,必须依托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在此背景下,在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者进入社会性培训机构进行实训,很容易产生侵犯学生合法劳动权益的问题。对此,实施1+X证书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制度。职业院校为开展职业培训而选择合作企业及社会性培训机构时,应严格审查其资质和培训条件;在学生接受职业培训过程中,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师生培训意见反馈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提升1+X证书制度的公信力。
       四、物质保障是现实基础
       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全面的物质保障是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的现实基础。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我国职业教育仍属于公益性事业,办学的社会效益重于经济价值,很难凭借自身的资金资源支撑起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的工作任务。对此,中央财政应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设立1+X证书制度的专项资金。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物质保障对于1+X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应划拨专项财政经费用于支持1+X证书制度,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的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客观上使广大职业院校的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有所增强。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初步具备了依托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来充实办学经费的条件。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不能只依赖国家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等形式,充实1+X证书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节选自《成人教育》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