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发布日期:2023-12-22 09:29

       激发市域产教联合体活力,需要发挥首创精神,先行先试破解管理体制松散、资源聚集能力不足、联合育人实施难度大、实体化进程缓慢、联动治理不理想等问题,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台,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一、组建产教联合体,健全联合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主要涉及产教联合体的组建、明确定位和董事会(理事会)的设立等方面。完善组织体系并整合多元主体的资源是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运作的基础前提。
       1.组建产教联合体
       近年来,众多市域产教联合体相继成立,如苏州市高端纺织产教融合联合体、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青岛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这些产教联合体从最初的校企合作扩展至政府、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相关主体从几个扩展至几十个,从自发组织发展到政府统筹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例如,济宁市域产教联合体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等10多家市直管理部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0多家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40多家重点企业,鲁南经济圈内本科高校、高职高专、中职等40多所院校构成。产教深度合作是联合体成立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联合体内各主体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广泛实行人员互聘互用、互助互学,在产学合作中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5,可以为高素质人才培养赋能提质。建立紧密对接、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平台需要以共同契约为基础、以利益共享为目标,组建不同类型、层次的产教联合体,打破相互封闭、“合而不融”的困局。
       2.明确产教联合目标
       产教联合体是多元主体基于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相互认可并有机结合的产物,“各主体的参与动力直接影响高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成效”6。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价值在于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产教联合体中的各主体在分工、责任和利益诉求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坚持共生共荣互赢共商的思维,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基于产业需求的资源聚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服务产业的联合新模式,创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顺畅的发展新机制,才能实现联合目标。
       3.建立董事会(理事会)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制定董事会(理事会)章程,明确各成员的权责利,形成稳定的决策体制、管理权力分配机制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产教联合体应依据章程成立董事会(理事会)和相关分支机构,选举董事会(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保障各方有效分工协作。一是各政府部门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产教联合体政策的协调、规划实施、经费支持、指导监督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职责。二是产业园区管理者应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教学实践和技术创新基地。三是各行业企业、协会应与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家共同编制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确定人才评价方案,提供生产性实践资源,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等。四是各职业院校应协同开发教育资源、共享“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五是各科研机构应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与转化等,为产教联合体提供先进技术支持。
       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共建共享产教资源
       资源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核心,主要涉及教育教学资源、生产性实践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产教资源的聚集度和特色决定了其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
       1.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标准、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等要素,旨在设计专业的、模块化的课程、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产业需求。一是产教联合体应充分研究产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产教联合体的专业(群)建设应与产业链密切相关,设置需求量大、高水平和特色鲜明的专业。三是依据产业典型工作岗位设计课程内容,将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实际工作项目融入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四是根据国家、地方和园区的不同等级分类设置教材,包括纸质教材、活页式教材和数字教材,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五是产教联合体应积极建立校企双向互聘、校企联合培养、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源库,按照标准和程序聘请的教师应兼具教师和工程师等资格、兼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生产性实践资源共建共享
       生产性实践资源包括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即在接近或真实工作岗位上进行综合训练的岗位资源、专业教室实践资源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实践资源等。一是生产性实践资源应坚持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产学研一体化和虚实结合的原则,资源规划与设计应以工作过程和行动为导向,确保实践资源能够再现真实工作情境。二是生产性实践资源可以探索政府出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企业建设、学校建设等建设方式;探索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建设模式;探索公益运营、补贴式运营、市场化运营等运营策略,不断提升生产性实践资源建设质量。
       3.加强技术资源共建共享
       技术资源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条件,还对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产教联合体应汇聚来自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各类科研人才、技术骨干和专家学者,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题的技术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项目攻关,提高技术创新的深度和适应性。二是依托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专兼并重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技术指导团队、专家组、项目咨询组、技术培训组,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和管理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的推进机制应具备市场化特征,包括技术资源配置市场化、技术创新条件市场化、技术创新管理市场化,保障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一体化育人模式,推进联合育人进程
       育人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根本追求,创新育人模式,即共担“育训结合”、共推“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共助“引进来”“走出去”,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产教互动,“确保产教两端的供需相匹配”7。
       1.共担“育训结合”
       无论是面向学生的学历教育还是面向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都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为了满足企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产教联合体应依据企业对人才类型、层次的需求,采用校企一体化的招生招工策略,积极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学习者,其职业规划会更清晰,学习内容会更精准,职业道德会更稳定,技能水平会更扎实。二是产教联合体应采用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制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计等专业教育内容,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岗位认知体验、岗位实习等技能训练。这种校企“育训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定数量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升了岗位胜任力。
       2.共推“产学研训创”一体化
       实际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实训教学是学生胜任企业岗位的手段,科技研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工具,社会培训是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载体,创新创业是企业发展的支点。因此,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强化“产学研训创”各要素的一体化发展,以培育高水平技能人才。一是实施“产学”一体。推动校企共享设备、场地、师资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践教学资源,以实现工学交替分层分段培养的目标,确保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密切对接。二是实施“产研”一体。借助企业的研发平台和学校的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使企业生产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三是实施“产训”一体。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制、导师制人才培养,推进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等技术技能提升项目,向社会输出技能人才。四是实施“产创”一体。利用创客空间和实验实训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和创造教育活动,帮助优质项目实现产业化,并培养出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3.共助“引走”并举
       市域产教联合体只有坚持开阔视野和比较思维,鼓励政行企校研“引进来”“走出去”,才能增强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动的适应性。一是产教联合体应不断扩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教育者、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以丰富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知识储备。二是产教联合体应不断加大输出人才的力度,包括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为他们提供在国内外企业和机构工作和实践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还有助于提升本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市域产教联合体可以为输出人才提供更多机会,促进人才流动的适应性。
       四、实行实体化运作,建立协同会商模式
       实体化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实体化运作、协同会商和利益联结。多元主体协同因利益均衡而兴,只有实体化运作,并实现利益共享,才能更好地推动产教联合体可持续发展。
       1.实施实体化运作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产教融合的实际执行主体,由多元主体构成,其运作体现为建立各类课程资源中心、实践中心、技术创新平台、联合招生平台、合作育人平台等载体,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组建多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实体公司。一是这些实体公司的股权结构应多样化,可以采用“资产+技术+订单+资本”等股权结构模式。职业院校的股权主要包括实验实训设备和教学场地等固定资产,企业的股权主要涉及技术、资本,科研机构的股权则关联技术创新、指导和咨询等。二是合作对象应具有高质量的特征,产教联合体应选择教育质量高、办学特色突出的职业院校,选择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潜力型企业,寻找具备强烈产业服务意识、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
       2.建立协同会商模式
       市域产教联合体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公平,倡导协商,“以利益共享推动平等对话交流”8,构建共识共享的治理体系。一是董事会的运作以平等、尊重、信任、团结的原则为指导精神,各成员应在协同会商中平等地参与决策和规划,确保所有重要事项的决策过程都是公平和合法的,符合章程和程序的规定。二是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矛盾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联合体成员应积极采用协商和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彼此的意见和立场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理解,消除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分歧、情感上的隔阂和行为上的分歧。
       3.完善利益联结制度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多元主体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投入有形资产如土地、设备、资金,以及无形资产如知识、技术和品牌,期望在合作共赢的框架下获得相应的回报。一是产教联合体应完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结构,建立清晰的产权体系。明确多元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明确各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等。二是多元主体不仅是产教联合体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获得者。产教联合体应满足参与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满足参与主体的合作育人权、资源使用权、员工招聘权、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权、经济利益分配权等。三是产教联合体应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完善产权流转机制,确保产权的合理合规流转,吸纳有参与意愿和能力的成员加入,解除不作为、损害集体利益的成员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提高市场效率。
       五、加强联动治理,建立协同治理格局
       治理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保障,主要包括党的全面领导、政府统筹、绩效考核和贡献评价等。治理是多元主体相互协调、持续互动、共同参与产教联合体的行动过程,只有强化联动治理能力,才能保障市域产教联合体规范运行。
       1.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石
       一是党的领导应贯穿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全过程,包括党的领导在教育资源、生产性实践资源和技术资源方面的指导与规划,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师资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监管和督导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二是产教联合体党组织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履行领导责任,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三是产教联合体党建工作应与产教融合工作相结合,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得到有效贯彻。
       2.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作用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跨行业、跨领域的职业教育模式,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支持、指导服务和宣传引导等方面的责任。一是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配套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包括完善产教融合协调会商机制、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平台、共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政府应深化资源补充、财政税收减免、土地利用、保险购买、劳务支持等政策,以促进政策规定的有效实施与细化。二是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管理权限和职责,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师资培训、科技成果转化、资产监管、督导评估等领域履行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责。三是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积极传播建设成果和典型案例,进行专题研究以深化理解以及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良好氛围。
       3.建立绩效考核和贡献评价措施
       考核评价是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治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产教联合体治理体制应建立以绩效与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一是制定产教融合绩效考核和贡献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分类的方式确定联合体多元主体的绩效和贡献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分类考核评价方法,以此推动多元主体有序履行责任。政府应重视评估产教联合体多元主体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的参与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对于真正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履职的成员单位,可采取奖励或者表扬激励的方式予以认可,对于工作不力的联合体成员单位进行问责或鼓励。二是在强化多元主体考核评价的同时,建立企业评级评价机制,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评级评价应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强化产教融合的内容要求,综合评估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知识转化、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效。对于在产教融合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并获得企业发展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