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关键路径
发布日期:2024-09-20 11:09

       数字化为实现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增添了新势能,也需要新的行动路径为之添砖加瓦。秉持理论武装、主体创新、文化引领、夯实基石的原则,我国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应遵循以下关键路径。

       一、理论武装,深化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学理分析

       强化学理分析是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行动路径的出发点。近年来,学者们紧跟国家数字化战略、方针、政策,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探究了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相关问题,符合数智时代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深入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仍有待加强。具体而言,未来可着重从优化研究方法和拓展研究对象两个方面深化学理分析。

       首先,丰富研究方法,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推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已有研究聚焦于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作用机制、实践模式等问题,仍较多采用抽象化经验总结等纯思辨式探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单一,基于现实经验的实证研究、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定量分析相对薄弱。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研究既需要思辨性理论支撑,也离不开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教学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再结合数字化赋能,更需要研究者综合考虑多方维度,过于抽象的思维模式和纯思辨的研究形式难以提升研究实效性,不利于从学理上提高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成效。在未来研究中,应在深化思辨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在定量研究上适当投入更多时间,注重多学科、多领域方法的创新运用和理论的交流互补,打开研究新思路,借用相关评估量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搜集样本数据,运用SPSS、Amos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规范化解释和验证,基于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有益补充,探索与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相宜的突破性理论变式,推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互通互补,以提升研究信度和效度。

       其次,开拓研究视角,转变研究维度,注重角度平衡性,避免片面性、同质化视域,有利于从多重维度深化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学理分析。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角度尚存在两方面欠缺,一是以“产出导向”的视角,即从学生的维度来探讨如何有效实现数字化赋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实施高质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学生,但已有研究多站在教师角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出现了学生虚化的现象;二是较多聚焦于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实施路径,却较少关注到其育人成效的反馈与检测,即教学评估,不利于为提升赋能效果提供实际参照。因此,未来在针对已有的研究视角进行深耕之余,还需注重平衡研究角度,促进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一方面,应明确数字化赋能背景下学生的重要地位,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诉求,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关照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意愿;另一方面,参照教学质量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综合目标、内容、学生学习质量等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案,落实从决策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数字化赋能系统形成闭环。

       二、主体创新,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教师是建设高质量教学的主体力量。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培育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能动性,打通数字动脉,培养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主体能动性和外部保障共同支持,本研究着重探讨外部保障中最直接有效的两个方面,即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体系和优化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学习培训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应以教师为本,提供学习机会,构建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体系,实施差异化和常态化专业培训。一是培训内容分层化,根据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分学科、分学段、分水平地设置差异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精准度。针对对数字化教学基本没有了解的教师,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其基本技能,学习内容应重点引导其树牢数字化教学理念,并详细介绍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技术,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认同感与接受度;针对初步具备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且希望获得进一步提升的教师,培训目的在于拓展其应用能力,应着重关注其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数字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数字化实施情况;针对已具备较强数字化教学胜任力的教师,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应重点培养其数字化教学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素养,推动数字化与高质量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根据培训内容,灵活调整培训方式,充分运用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与终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例如,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等实操性较强的培训内容适合采用线下面授的培训方式,而观摩学习数字化教学示范课、优质课等培训内容则可以采取远程研修的培训方式,由教师自主选择优质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使更多教师身体力行,真正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三是培训平台协作化,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各院校的优质资源,协同搭建数字化教学胜任力培训平台。依托协作化培训平台,职业院校可邀请政府或高校专家举办“云讲座”,分享数字化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新兴技术;可开展校企间“云指导”,邀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为教师学习掌握前沿的数字化教学技术提供指导,及时答疑解惑;可进行教师间“云交流”,共同探讨数字化教学策略、相互交流数字化教学经验、实时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

       其次,建立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以评促教,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一是完善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除熟练使用教学智能设备、灵活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创造性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显性要素外,还应考虑将数字伦理道德、数字社会服务、数字安全、数字创新发展等隐形要素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定期开展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考核,制订详细考核计划和完备的实施办法,对教师数字化教学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确保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置多种激励办法,如颁发荣誉证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持续赋能。

       三、文化引领,打造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文化风貌

       教学与文化紧密共存,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高质量教学离不开文化基因,数字化教学文化是推进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的深层动能。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背景下,打造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文化风貌关键在于两个“新”,即教师新教学价值观和新教学制度文化。

       首先,形塑职业院校教师新教学价值观是生成数字化教学文化的重要前提。数字技术由“器”向“道”的转变,使得数字技术早已不再是纯粹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正逐步创生新教学模式,重塑教学思维。因此,创生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文化首先要求教师突破教学思维定式,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新教学观。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应从根本上接受并认同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教学理念,深刻认识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价值,不仅要愿意尝试数字教学工具,转变教学方式,主动在日常各类教学中使用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在面临数字化教学挑战时,更要有主动扫除障碍并持续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的意志和决心,促使教学活动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应正确判断自身角色定位。一是要提升主体意识,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教师育人角色的热议,数字化与教学的融合也的确使得职业院校教师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剥离。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教师在文化知识的获取上优于人类教师,但人类教师在文化知识的辨识、选择、传承和创造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人类教师对塑造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二是要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数字化的确在实践上赋予教师更多主导权,如科学变革教学模式、主动重构教学空间等,但教师不能因此便“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将自身置于支配性地位,视学生为数字化教学过程的知识容器,而应转变专制型教学理念,树立对话型师生观,重视学生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参与度和交流平等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组织、引导对等型、互动型、生成型的数字化教与学。

       其次,构建职业院校新教学制度文化是生成数字化教学文化的重要保障。教学制度文化是教学活动中为规范和约束教与学的行为而制定的标准、规则和程序,可明晰师生行为边界、突出数字化教学规范性、保证数字化教学文化顺利生成。一是应完善基本行为规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伦理规范,辨别并抵制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等。二是需编制相关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教学设备的使用时间、场所、方式,数字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数字教育平台、学生学习空间的使用规范等。三是要重视安全导向,包括制定存储数据、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规范,防范网络攻击、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行为,为构建安全、健康的数字化教学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夯实基石,推进职业院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教育新基建,夯实数字底座,是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行动路径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

       一是架构泛联网络体系。以自主可控,旨在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无缝衔接的泛联网架构为参照,利用RFID、GPS、IPv6、5G Wi-Fi等技术,将政府部门、学校、师生、相关企业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相关参与者、学习者,以及各类设备、资源等自上而下进行汇聚联通,并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人人、物物、人物的泛在链接,为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学的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夯实网络基础。

       二是搭建面向职业院校的教育开放共享平台。以实现新资源高度融合与共享为动力,将优秀课程资源、智能化教学工具、一手学生数据等教育资源,按照院校、专业进行分类汇总,录入平台并及时更新,师生可根据需要从平台中寻求合适的资源,同时可嵌入用户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分析用户需求,精准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准确度。

       三是加快数字校园转型升级。推动各类智能场景落地,不仅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更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等方面促进职业院校全方位数字化升级,更新迭代,及时淘汰传统教学工具、实验设备和管理系统等,着重提高教室、实验室、实训场地等教学场馆的数字化教学设备配置水平,升级智慧学习空间,创新教学场所样态、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交互形式及教学评价方式,软硬兼备、虚实共生,服务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学。

       四是增强数字化安全管理能力。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是师生个人信息不断被采集和汇总的过程,而互联网的隐藏性和无界性则使这些信息时刻有泄露的风险[30]。因此,要务必注重保护数据应用和管理安全,以及用户隐私安全,对重要数字资源进行加密处理并及时备份,定期开展安全测试与认证,并加强保护师生个人身份、生物特征等隐私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同时,深化数字化教学技术应用伦理和规范的相关研究,促进数字化融合高质量教学安全、科学、可持续发展。(节选自《职业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