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向新 创新应变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职教力量
发布日期:2024-10-24 09:5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职业教育要以足够的改革勇气和智慧、科学的办学理念与方法,在“不变”“改变”“蝶变”三个关键维度精准布局、创新驱动、有力施策,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支撑,贡献职教力量。
       1.固守“不变”之本,锚定职教类型新坐标
       新质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先固本”而“后向新”,即首先强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定力,弘扬教育本质,坚守区域属性,强化职业导向。
       职业教育要弘扬教育本质。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人文社科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操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课程、开展咨询辅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职业教育要坚守区域属性。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要根植区域产业,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品牌。要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协作,在破除资源整合、沟通协调、利益分配、人才培养等机制性障碍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多企业多学校参与、多项目合作、多层次融合,共商、共建、共享的生态系统。
       职业教育要强化职业导向。面对新质生产力塑造的全新经济形态,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职业导向,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以及催生的新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教育内容紧密跟进行业标准与技术前沿,全力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先进生产理论、知晓先进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生产工具的新型劳动者。
       2.应对“改变”之局,促进办学能力高水平
       面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职业院校要持续提升办学能力,兼顾“大与小”“定与动”“新与旧”“进与出”的关系,达成专业布局与个人发展并进、教育规律与政策导向并蓄,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能并重、教育质量与效率共赢的高水平发展目标。
       处理好专业布局之“大”与个人发展之“小”的关系。在产业快速迭代的当下,职业教育要高度聚焦行业发展新趋势,及时优化专业布局以适应产业转型。紧密对接地方政府、工业园区等,加强产业调研,形成区域产业发展图谱,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及时增设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顺应产业升级形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专业向创新、高效、绿色等方向升级。除注重宏观层面的专业调整优化外,也要在微观层面高度重视不同群体、不同来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深化“三教”改革,完善项目化教学、师带徒授课等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教学。
       处理好教育规律之“定”与政策项目之“动”的关系。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依据政策要求和教育规律合理开展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提升。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探讨教育规律本质内涵以指导学校的改革创新。严格遵循、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沟通,积极适应国家政策导向与项目动态变化,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推动发展,将政策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改革强大动力。
       处理好数字技术之“新”与传统技能之“旧”的关系。在数字经济的汹涌浪潮中,职业教育需注重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操作技能的整合。一方面,顺应产业数字化升级趋势,将前沿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巩固并优化传统技能,形成技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课程布局。进一步构建模块化、灵活性强的教学框架,全部学生按需选修,既深挖传统技艺,亦探索数字新知,培养“T型”综合人才。此外,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真实教学项目中融汇新旧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让职业教育的教师紧盯行业前沿,既有数字思维,也有操作技能。
       处理好社会资源之“进”与学校成果之“出”的关系。职业院校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将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引入校园,多方携手进行新型劳动者的培养。校园产出反哺社会亦是职业教育重要使命,借技术研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训,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
       3.培育“蝶变”之态,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依托丰富的产教融合载体,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科研服务等方面集中发力,培育“迭代更新”的蝶变之态,构建服务产业发展全局的职教新生态。
       面向新兴产业,深化适配型人才培养,强化新型人才支撑。职业教育须紧贴新兴产业,深度剖析新兴产业技术动向、岗位构成及技能标准,融汇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尖端技术优化专业架构与课程内容,实现职业教育输出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位。此外,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培养具有技能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劳动者。针对新兴业态对跨领域能力、创新思维及高尚职业道德的迫切需要,强调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育,利用创新竞技、技能比武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面对不同群体,实施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助力终身技能培训。职业院校需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引入先进的培训资源和技术,持续不断地更新培训内容与方法,精心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群体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指导,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让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面向小微企业,推进贴身式科技服务,优化创新要素配置。职业院校要聚焦与小微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生态系统。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和专业人才优势,引导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小微企业识别技术瓶颈,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转型升级路径。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确保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5日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