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7-03 14:28
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的逻辑遵循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是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核心战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视角进行剖析,不难发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是驱动人才全面发展、践行现代治理理念、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应然选择。
(一)历史逻辑:驱动人才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是我国历经长期探索与实践,着力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具有深厚的历史发展逻辑。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才全面发展视域出发,对教材体系进行统筹部署,提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构想。《方案》提出了“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材编写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进行规划部署。新《职业教育法》面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出“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这一表述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关键地位,为建立顺应人才全面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提供法律保障。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立足人才全面发展规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旨向,明确要“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着力建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
(二)理论逻辑:践行现代治理理念的重要支撑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作为开展课程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在知识变革时代下仍长期存在管理职责不清、专业机构不明、监管制度不全等现实问题,导致教材治理成效不明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是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分级负责的教材改革过程,能够形塑多方联动的教材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现代化治理体制,从理论上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可能。国家管理机构与教育职能部门以前瞻性、全局性与整体性思维为基础,着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旨在践行现代治理理念,解决职业教育教材治理弊端。为全面提高教材建设水平,2020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将教材治理工作视为保障职业教育教材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是以统筹管理、分类管理、整合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职业教材体系,凸显了高质量教材建设在践行现代治理理念过程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方略,这是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的关键举措,彰显出现代治理理念在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域的重要地位,明确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方向。可见,立足现代治理理念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以提高教材规划水平为内核,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本质属性,是践行现代治理理念的重要支撑。
(三)实践逻辑: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方案》强调,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体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这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目标,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载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聚焦于科技创新前沿,旨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科技基础能力,全面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教育职能部门与教材编写团队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开发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在有效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的同时,提高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与教材编写团队面向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创新需求,将产业发展实际案例深度嵌入教材建设领域,在显著促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书目通知》提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新动态,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入选的首批‘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完善”,从科技自立自强视角点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实践逻辑。从教材创新改革实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出版社等主体将现代信息技术嵌入教材建设领域,加速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进程。2023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以中国式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力支撑。
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的推进路径
在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过程中,相关行动主体需聚焦高质量教材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中的重要作用,在遵循教材高质量建设逻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路径。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从锚准新定位、挖掘新动能与形塑新生态角度出发,通过健全保障体系、构建资源平台、丰富呈现形式,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确保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在教育强国背景下有所作为。
(一)锚准新定位,健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评价体系
2023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座谈会指出,“教材建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要“做好教材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教材使用效果,打造为广大师生所适用、认同和喜爱的精品教材”。基于此,教育职能部门与教材编写团队应锚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新定位,切实健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材能效,探索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是建立多层联动评价联盟,把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方向关。2022年5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提供有力保障。下一步,教育职能部门与教材编写团队需建立多层联动评价联盟,切实把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方向关。具体来看,国家教材委员会可与课程教材研究所、国家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基地建立联动评价联盟,针对性地出台指导文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管理设计。省级教材委员会与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可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任务需求,建立地方性职业教育教材评价联盟,统筹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审核与选用工作。职业院校可立足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部署,建立校级教材评价联盟,从教材使用、质量追踪、教学监测等角度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情况展开评价。
二是建立多方协同评价机制,把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质量关。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评价,是精准评估教材建设质量的有效环节,以职业院校为主、职能部门为辅,并协同社会协同监督,共同把牢教材建设质量关。因此,职业院校需充分发挥多元教学参与主体的评价作用,积极探索以院校为主、政府为辅、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协同评价机制,着力健全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以加快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进程。具体来看,职业院校应以符合规律性的质量管理评价为内核,联合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专家,建立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质量评价标准文件,为强化类型教育定位、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奠定基础。同时,职业院校需以满足需求性的质量管理评价为重心,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健全多方评价指标,从课程应用、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维度,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成效展开评价。此外,职业院校应以契合目的性的质量管理评价为标准,聚焦学生、督导、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主体,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与学生成长现状,并据此优化教材建设方案,提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质量。
(二)挖掘新动能,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资源平台
2022年3月,教育部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从“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教材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师能力提升中心”四大维度构建了教学服务系统。其中,“教材资源中心”服务于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选用、监管等领域,旨在联通2500余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1.13万所职业院校,为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服务便捷化形塑新动能。面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诉求,职业院校应遵循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理路,将教学制度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着力挖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新动能,构建高质量教材资源平台。
第一,强化职业面向,搭建专业性教学资源平台。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囊括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以及1349个专业。这是教育部面向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所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规范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职业院校应强化职业面向,搭建专业性教学资源平台,为加速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提供支撑。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立足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目标,结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成功经验,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核心,建立专业性教学资源平台,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同时,职业院校应聚焦职业实践活动,依据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以职业岗位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能力为核心,以岗位任务所需的实践知识为课程内容,搭建专业性教学资源平台,加速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
第二,突出学生本位,搭建拓展性教学资源平台。2023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并表示“要充分调动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适当开发拓展新资源,组织实施好各项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提供行动指南。因此,职业院校应遵循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突出学生本位,搭建拓展性教学资源平台,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具体来看,职业院校应面向学生本位理念,遵循人才全面发展诉求与成长成才规律,从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学生兴趣维度出发,收集拓展性教学资源并据此构建教学平台,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助力。此外,职业院校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生人际交往、领导能力、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维度出发,拓展教学方案,进一步搭建拓展性教学资源平台,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
(三)形塑新生态,丰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呈现形式
《方案》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建设一批编排方式科学、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融媒体教材”,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提供指引。《任务通知》也明确,要“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并从“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维度提出构建思路。面向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诉求,职业院校应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议题紧密融合,通过健全数字化教材、开发活页化教材,形成紧跟时代脉搏、体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材新生态,丰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呈现形式。
第一,健全数字化教材。《方案》提出,“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形成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这是教育部对开发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的建设倾向。基于此,职业院校应面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重点,加快出版结构化、模块化教材,健全数字化教材,为加速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夯实基础。具体来看,职业院校应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以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试题库、资源库等多种媒介为载体,健全数字化教材,为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职业院校应充分结合企业岗位与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纸质教材为蓝本,以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为支持,瞄准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发课程,健全数字化教材,丰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呈现形式。
第二,开发活页化教材。《方案》以加强“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为核心,强调要“开发不少于1000种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为此,职业院校应围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目标,逐步开发活页化教材,以此丰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呈现形式,形塑现代化职业教育新生态。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新方法、新规范实时纳入活页化教材,为加速建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体系助力。此外,职业院校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以及技术迁移能力,设计具有梯度差异的学习情境,打造物理上独立、逻辑上连续的活页化教材,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选自《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