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26 10:08
尽管系列政策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了翔实的路径遵照,但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区域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学校分布、公共治理以及地域文化等诸多差异,必然形成各地特色建设方案与模式,也必定出现建设水平及成效上的显著分化。如何探寻基于各地特色禀赋的联合体建设路径,贡献典型经验,形成地方模式,地方政府的担当作为至关重要,学校与企业的主体意识也不可或缺。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1.明确主导定位,树立服务意识
地方政府应自我树立“顶层设计者、统筹协调者、问题答卷者、公共服务者”的定位,主动担任联合体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高起点、高站位、高规格统筹谋划联合体建设,科学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任务、计划进度、保障措施等。二是做好统筹协调,深入基层调研,倾听多种声音,协调各方诉求,达成目标共识,细化任务分工;健全责任机制和容错机制,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尽可能包容性支持企业、学校等主体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三是积极应对困难,建立以非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为主体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及时督办进度落后项目,主动发现联合体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正视问题、直面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为联合体建设清障护航。四是注重公共服务,践行服务型政府理念,细化各类服务项目,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升工作效能,为联合体建设提供优质政策供给和基础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激发基层活力。
2.加强战略规划,科学谋篇布局
地方政府要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置于推动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地位上来,从战略层面将联合体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类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在联合体总体建设方案基础上,对区域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人才规划、科技进步、社会保障等领域发展形势进行综合研判,定期修编专项行动计划,合理布局调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运用财税、金融等调控工具。引导企业将研发设计、数字化改造、人力资源管理等纳入企业资源计划中,加强对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的识别、计划、集成和掌控能力;引导学校精准把握产业人才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洞悉企业技术发展前沿,针对性加强关键领域的科研能力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公共资源,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享有相应决策权力和经济回报。
3.聚焦重点任务,牵头项目落地
在重大任务落实上,地方政府要从后方指挥所走向战斗前线,谋划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形成标杆和辐射效应,主要实施“四个牵头”。一是牵头遴选一批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完善教育功能,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承担订单班、学徒制、技能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二是牵头组建产业园区公共实训中心,以市级(产业园区)财政支持为主,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建设集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双师型”教师培养、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坚持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大幅减少周边职业学校重复建设投入。三是牵头打造科技中介与项目孵化平台,提供科技项目推介、技术扩散、成果转化、产品中试、工艺改进、知识产权保护、决策咨询等服务,推进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应用辐射;四是牵头打造人才供需交流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服务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就业创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此外,探索培育产教融合市场化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业务专业化发展,以服务外包形式降低政府、企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行政事务投入成本。
4.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数智治理
一方面,要健全支撑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实效性政策体系,打出“财税金融+土地供给+双向激励+基础保障”的强有力“组合拳”。建立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产教资源双向配置机制,促进优质资源低成本高效率流动。探索通过白名单制度和可兑现的积分制度建立引导和激励企业的长效机制,重点在负向激励上做文章,对在产教融合中不积极、不作为、不支持员工技能学习和提升的企业给予必要限制。还要在技能型社会建设方面发力,通过将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目录、健全技能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认证评定机制、加强技能文化宣传等举措,构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人文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夯实支撑和保障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章程引领、多方协同、功能完善、权责清晰的治理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划拨专项经费,为理事会实体化运作提供组织、运行、管理、监督等系统化制度保障。加强联合体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打通各主体之间数据壁垒,提供数智决策支持,提升协同治理水平。
二、夯实学校内涵建设,主动融入产业生态
1.立足需求侧导向,内外联动协调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学校乃至应用型高等院校的重要办学宗旨,园区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好“三个面向”。一是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背景下的产业链整合和岗位需求变化,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结构进行系统化梳理,找准自身定位,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随产而动”。二是强化“应用为主、转化为先”的激励机制导向,重点面向企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技术难题,推行“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课题模式,实现大多数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实际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面向企业和社会劳动力技能提升需求,联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公共实训中心、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在专业、二级学院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企业员工数字化技能提升、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2.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统筹专业(群)布局,健全专业(群)组建、发展、预警、调整以及退出机制。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结构化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加强专业教师“双师”能力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联合建立专业教师服务企业、企业职工服务教学的业绩互认制度,保障双方职工交叉任职的合理取酬。持续推进学徒制、订单班等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材、教法改革,全面融入企业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专业和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建设一批在线课程、“工作手册式”教材、微课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教室”、公共实训中心等平台,营造真实任务、真实工作、真实评价的教学情境;实施以真实产品标准为导向,以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为多元评价主体,以过程性数据为支撑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迁移能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强化企业教育能力,提升市场竞争水平
1.锚定产教融合型定位,服务技能人才成长
广大企业因规模、实力、业务范围等差异,不一定全部具备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的资质或必要性,但均需瞄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定位,大力支持联合体建设,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就业创业等业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学校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根据自身生产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与就业机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编制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为技能型员工敞开发展通道,支持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学历提升教育。制定企业人才战略中长期规划,淡化实习生“留企率”、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比等功利性指标,用足政府支持政策红利等显性回报,正视优质企业文化积累的隐性回报。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抓住有利发展机遇
广大企业仍应聚焦“正业”,加大研发投入,钻研核心业务,不断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切不可因产教融合政策导向或目标设定而舍本逐末。正是因为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走在产业前沿,掌握核心业务,引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才具备了强大的产教融合能力,与各职业院校形成优势互补,达成互利共赢。也正是因为企业自身不断走向强大,才具备更强的实力贡献公共财政、服务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和人民。同时,广大企业应牢牢抓住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有利契机,用足用好政策红利以及学校、科研机构的人才、科技等优势资源,补齐自身短板,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加速产业链整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默契度、功能耦合度和要素匹配度,实现企业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节选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