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教育体系改革实践的框架设计
发布日期:2024-04-02 09:55

       结合当前教育体系中的实际问题,分别从课程、学校和学制进一步探讨职普融通的实践框架。这三个层面虽然在复杂性上呈递进关系,但改革实践可从任意一个层面开始。
一、基于课程互设的职普融通设计
       在职业教育维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把“教育性提升”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实践之中。第一,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必须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确保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数,适度提高课时比重,深化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改善职业院校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二,整合专业课程。适度削减专业课程的门数,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提升专业课程质量,精心选择对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提升专业素养。如开设专业技术发展史、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等课程。
       在普通教育维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在课程中增加职业元素。第一,在课程案例中多采用来自职业场景的实例。在课程知识呈现时,首先提供知识的职业应用背景,运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增设职业课程。利用选修课程的课时空间,直接设置应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课程。甚至可以把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职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第三,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参观、社区服务、影子实习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职场,了解职业世界,培养他们在生涯发展中所具备的捕捉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增加职业元素不仅不会弱化普通教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会提升他们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杜威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论证。他在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视“集中”的观念,认为能在教育中具备这一功能的是职业。“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
二、基于学校互融的职普融通设计
       学校互融的职普融通设计,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在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层面的互融设计是职普融通最具改革实质意义的环节,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否能够实施综合高中?国际上,中等教育阶段学校互融的常见方案是建立综合高中,这种高中同时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根据两类课程开设比例差异呈现出多样化办学特征。综合高中的确是一种在高中教育阶段实施职普融通的理想学校模式,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条件看,设立完全形态的综合高中非常困难,关键难点在于,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很难引导学生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做出合理选择,除非建立起适合不同选课模式的高考升学制度,否则综合高中最终很可能演变成实施普通教育的职业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的综合高中改革试点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前,实施联合高中或许是一种更具可行性的方案。联合高中是由两个办学实体,即独立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形成的高中。其中,教师资源可进行整合,教师在两所学校相互流通,组建教学团队;学生可在对方学校中获得课程优先选择权。待条件成熟可逐步把联合高中深化为综合高中。另一方面,能否大范围地对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进行融合?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各省的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职普融通面临的实际情况差异也很大。有些地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很高,中等职业教育70%以上的学生已升学,这些地区可在较大范围内试点联合高中。有些地区产业技术还处于以机械技术为主的水平,这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为产业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因此有必要保留完整、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只宜以少数办学条件优越的职业学校为对象进行联合高中试点。有些地区的产业技术则还处于向更加先进的机械技术发展的阶段,这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本身还有比较大的扩容空间,目前则不宜试点联合高中。
       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首先,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联合办学机制。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割裂现象,这对两类高等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方面,它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总体上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在师资队伍与科研水平方面,若不借助普通本科院校资源,很难突破现有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它不利于普通本科院校利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资源和应用技术优势提升应用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虽然整体办学水平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但却拥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具备更多的校企合作机会和资源,在工艺开发与应用层面有着深厚基础。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这些资源,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科研成果向产品和市场转化。其次,打破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二元分类框架。流行的大学划分方法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前者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后者更注重实践应用研究。这一划分其实并不合理,大学之间应该只有办学水平高低之分,不应该有研究型与应用型之分。这种类型划分,既不利于低水平大学向更高办学水平发展,也会导致大学创新体系的割裂;既不利于培养真正实用的创新人才,也会阻碍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因此,可以在高水平大学设立专门的应用技术学院,把教育区分从学校本位转移到课程本位,从而促进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融合。再次,打破普通本科院校与职业本科院校的二元分类框架。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范畴来看,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即把本科教育划分为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相比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分立,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之间的鸿沟要深得多,其在融合过程中遭遇的观念障碍也要大得多。二者之间在办学形态上的互通,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融合具有更大意义。因此,从职普融通的大趋势来看,也应彻底打破这两类学校之间的壁垒,鼓励普通本科院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同时也要允许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有条件的职业本科院校,甚至可以设置个别学术性非常强的专业。
三、基于学制互通的职普融通设计
       学制互通即职普立交桥构建。关于这一问题的改革通常把重心放在学生从职业学校转学到普通高中的桥梁的搭建。这一设想的出发点比较理想,即给予学生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再次选择的机会,但作为职普立交桥应有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效果却不佳,因为它往往导致许多职业学校把大量精力放在学生的转学辅助教育。因此,其实施过程应当深入设计,要设置必要的限制条件,不能成为第二次中考,使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发生严重偏移。从逻辑分析看,职普融通立交桥构建也涉及普通教育学生如何进入职业教育轨道,但这一轨道目前是畅通的,不构成需要研究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专科院校的途径基本畅通,也不构成需要研究的问题。职普立交桥构建的真正核心问题是如何为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升入本科院校提供多样化选择的途径和机会。现有的春季高考、对口招生不具备这一功能,根本缺陷在于升学途径非常狭窄,没有充分的选择性。因而要构建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即职教高考制度来实现这一功能。
       影响这一途径构建的主要障碍是人们的观念,来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方面。从职业教育角度看,人们担心这一途径的畅通会导致职业教育生源的流失,有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对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这一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如何看待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教育的目的是拓展人的选择性,让人生充满机会,职业教育要真正成为一种教育类型,就必须坚持这一功能。实际上,这一担心不仅不会发生,还会因为途径畅通使得人们能更理性地认识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角度看,普通本科院校往往不愿意招收职业教育学生,阻碍了这一途径的构建,其根源在于传统学术教育的知识观、学生观。如果用学术教育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学生,那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可能被评价为学习能力不足,但如果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则能充分看到他们可培养的潜力。然而,2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至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精英教育时代形成的高等教育观念。(选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