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表示:在生产力转型过程中,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建立在大型工业基础之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学校则是另一个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规模、结构、质量和速度。迄今为止,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变革,通过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分工,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机械化取代了传统手工生产,深刻影响了生产方式、劳动分工。工业革命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致使教育做出改变。英国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内燃机和电力为标志,促使交通、通信等各领域发生颠覆式改变。这一革命传导到教育领域,“推动了大学和学校的制度化建设,发达国家开始普及中等教育、发展师范教育”。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标志,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催生了软件制造、航天材料等新产业。在此背景下,各国在信息化革命中开始了教育变革。1965年英国开始施行双轨制,并不断扩招技术学院的人数,德国开办了多所应用科技大学。这一时期大学与产业深度融合。
近三个世纪以来,三次工业革命极大繁荣了人类社会发展。当今世界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中,以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悄然而至。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主体的新质生产力,将对职业教育系统产生内涵性重构和颠覆性影响。第一,新质生产力会促进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技术的革新将带动产业转型,以扎实掌握技术理论和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念不断向技术创新、技术多元、技术复合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第二,新质生产力引发职教人才培养目标的更迭,对具备创新思维、高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第三,新质生产力会引发职业教育内容的变革。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传统职业教育内容发起了冲击,数字技能、计算思维、协作创新将成为新的职业教育内容主体。第四,新质生产力会驱使职业教育方式的变革。传统以教师信息为权威的模式将不断减弱,催生了如人机交互式教学、全自动化演练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五,新质生产力将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转型。数据化治理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再造,使职业教育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从集约式管理向精准化服务转型,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带来新的课题。
二、职业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点睛之笔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促进就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时十余年构建壮大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学校相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到1978年,我国中职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127万人,职业教育在进行结构改革后重新崛起。2000-2018年,高校扩招促进了高等职业学校的爆炸式发展,高职学校由全国四百余所增加到上千所。改革开放40余年来,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百废待举,到90年代的突飞猛进,再到新时代的健全完善,中职、高职占据了我国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核心主要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形成核心是“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输送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据调查,目前职业教育已累计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在不断地改革与进步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蜕变,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职业教育通过加速科技创新铸造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实践的重要手段,会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进而助力生产力的提高。有研究指出,“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创立对前几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国家制造业的繁荣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双元制”是德国社会经济成功的名片。德国前总理科尔也表示,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经济最稳定的保障,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技术劳动者“术业有专攻”,推动德国制造业、工业等产业的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笔,而职业教育是尖端科技研发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战略性、未来性科技力量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
职业教育通过理念更迭拔高新质生产力,超越旧职教理念实现知识技能的再生产。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加快重组调整,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知识的裂变式增长,技术的升级催生了新的职业教育观念。传统知识观是范本化、科学固化的,知识孕育周期长;而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观是耦合的、动态的,汇聚全人类的智慧且生命力强盛[10]。当知识和新科技碰撞出火花时,其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就会涌现出来,进而演变为对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材料的新认知,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技能提升。在智能化时代,人机的相互协作、双向驱动,使职教学生通过理念更迭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不断拓展知识蓝图,更新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思维,进而驱动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