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研究
发布日期:2024-09-24 11:04

       一、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内涵生成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专业思政育人的多维多层格局与职业锚价值传导理论提示下多视域价值理念衔接贯通相契合,指明了专业思政以“国家发展理念、社会核心价值、职业标准、履职意识、学生需求”五个维度为主来架构专业思政内涵体系的必要性与科学性。
       (一)引领教育战略的国家发展情势,涵养家国情怀
       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障民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形成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产教良性互动的职业教育战略。国家相关领域的战略部署、发展理念统领着各职业领域的行动方向。在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领域,警务工作及警察队伍建设须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例如,公安高职教育须遵照教育现代化和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把握现代警务机制在工作理念、方法、形态、运作机制、模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将政治忠诚、法治理念、时代使命、警察责任等国家素养标准融入专业教学,使教育教学水平与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质量顺应智慧公安警务发展需求。
       (二)影响行业行动的职业核心价值,坚定职业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而职业核心价值则凝练和展现不同职业、行业、产业的价值理念、格局与导向。要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基础上,以产城共同体思维对标城市区位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城市产业发展的趋势、目标,作为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例如,上海正加快构建世界一流汽车之城,将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目标定位为“全球汽车产业研发的核心承载地”和“全国汽车关键技术创新策源引领地”,围绕高端新能源汽车创新、研发、制造,聚焦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燃料电池”和“自动驾驶”四个方面的技术创新。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作为培养汽车全产业链人才的主渠道,需将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中蕴含的问题导向、数智赋能、融合创新、精细管理、服务便民等理念予以阐释。这些城市标签、行业态度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都是职业教育专业思政的应有意涵,理应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予以呈现。
       (三)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标准,培育职业自信
       职业技能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工种对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形成的职业技能准则,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等的主要依据。职业技能标准是专业教学对接行业的重要接口,其内容本身就是教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含着教学能力目标,也蕴含着职业场景中岗位原则、标准、意识等重要思政融入点,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专业人才培养行动实施的重要参照。专业建设要借鉴职业技能标准中的能级标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考查标准。例如,职场面向强的专业可实施按岗位招录、分岗位施教、定岗位使用的订单式培养,对标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岗位能级为标准,开发分层分级能力进阶课程体系,分层分级开展专业能级教学;开发能级与岗位适配衔接的“岗位—能级体系”,教学标准全面对标职业岗位规范;配套“岗位—能级”开发相应教学评价标准,作为行业能力评价及岗位资格准入标准。
       (四)体现操作规程的岗位履职意识,强化职业心理
       根据职业锚理论借鉴,卧底锚链是锚定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岗位工作原则、意识与职场关联度最高,能否将其内化为职业人的行动自驱力是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的关键。各职业领域都存在岗位划分,不同岗位的职能权责、执业规范、操作规程亦有不同。岗位工作原则来源于法定或约定的执业规范、职业传统等,用于指导具体岗位、具体职业场景的工作实施,是职业行为合法、合理、科学的保障,也是职业行动稳定性与突发应对性的必需。岗位工作意识是对标岗位能力要求、在岗位工作原则的影响下所应形成的个人心理素养,是具体职业行为选择与判断的指导,具体体现为工作场景意识。工作场景是职业能力实现的载体,职业人需具备结合职业工作场景分析其所应秉持的价值理念与工作原则,强化场景工作中的单岗位意识与多岗位协同意识。
       (五)贯彻人本理念的学生成长期待,沉淀职业理智
       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并为其奠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期待是师生有效交流的前提,是教师回应学生、激励学生成长的支点与切入。其一,学生发展的自我需求与期待。学生对自我的发展期待,是学生成长发展自驱力的重要来源。教师通过了解、鼓励、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期待,纠正学生偏离自我发展目标与价值观念的行动与心理,有利于学生学业、职业的有效有力衔接与职业锚定。其二,高职院校服务学生的姿态。高职院校应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领学生适应职场的锚定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其三,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权威期待。教师对学生当下学习意识的期待、职业发展的期待、应对职场变局的行动期待等,是学生学业、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教师要以自己的职业经验、经历、体悟,展现职业生涯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向核心发展的生态,激发学生当下的学习能动性,对学生的困惑、问题予以针对性的引导,以教师的权威期待转化成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激励。
       二、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在明确专业思政总要求及内涵体系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结合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特色,着力于“铸锚—锚定—锚变干预”的价值引领目标,关注学生的“能力、价值观、需求”,通过“教师、学生、课程、职业场景”四个关键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实现专业思政的职业锚铸造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拓展专业思政育人的内展力。
       (一)教师行动: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职场教育价值识别与析出
       探讨高职教育专业思政育人,需综合高职教育与职场两个领域,析出教育场景与职业场景中价值理念,进而明确专业思政育人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一是职业场景及场景应用的教学转化支持。职业场景应用是指行业企业“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痛点新需求,运用数字化思维、认知、技术、方法等,找到解决痛点、满足需求体验提升的方法,并将其进行场景化技术重构与制度重塑。”高职院校职业场景应用的教学转化是教学对职场的有效回应,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的重要内容。例如,公安高职院校需加快产教融合将智慧警务工作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动把智慧警务变革中出现的“基于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的异常行为发现”“律师远程智能视频会见”“人员身份信息的智能化管理”等新技术、新规范、新流程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职业场景的价值识别与析出。当前,高职教育场景发展变局中蕴涵着面向职场、数据赋能、创新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多维能力培育、智慧教学等价值理念,引领着专业育人的方向。职业场景应用中蕴含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背景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传承与创新精神、中国自信、数据思维、人文情怀等,这些现代社会职业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须着重强化的新内容,是职业人顺应职场与应变的内生动力和行动目标。
       (二)职业锚评估:体现人本理念的职场与学情相向分析
       增强学生职业适应力,“开发个体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应该成为我国教育功能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要做到职场与教育场的匹配与协同,首先需做好职场与教育场的相向分析。一是职场分析。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场的需求、岗位的标准、职业人的发展困境与经验,都应该转化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调整、师生交流互动等教育行动与教学行动的逻辑起点。二是学情分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意愿、岗位意向,专业焦虑、能力基础、发展规划,需求愿望、认知偏差等,基于职业锚学情分析在具体教学场景中开展针对性实训角色分配、任务分工、能力评价、教学补强等教学活动。三是基于问题的思政行动。在职场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专业焦虑与职业焦虑,借助专业课程从不同角度培育学生趋向职场适应的专业认同、岗位认同,进而培育学生趋向个人发展的岗位跃迁意识与岗位跃迁路径,为学生的“职业锚定”做好心理建设。尤其是社会认知度低、弱群众面向、执业环境封闭、勤务模式辛苦的行业,学生往往也存在专业认同度低、职业焦虑、岗位排斥等。故而各专业课程要协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岗位认同,强化学生在“基础岗位务实肯干—岗位锚定积蓄能力—抓住机遇岗位跃迁—职业胜任再谋发展”的路径。
       (三)课程体系:趋向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分工协同
       高职院校要抓专业课程体系协同思政育人的顶层设计,依托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价值有重点、全覆盖融入各课程,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即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面向职场、突出核心能力、多元素养交叉融合;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教学团队,形成示范引领机制;在课程思政具体设计上将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同步,实现“职业场景+能力+意识”匹配设计。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架课程体系:一是反映核心理念、衔接思政课程的专业概论课程设置。以概论课程突出行业领域主流价值观,统领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二是突出核心能力、匹配主要岗位的核心课程体系。对标行业关键技术、管理等岗位,依托专业核心课程匹配核心岗位意识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三是对标职业跃迁综合能力需求,开设拓展类综合类课程,提升学生综合高阶能力,与专业核心课程交叉互补融入多岗位意识。四是校城共同体视域下对标市域发展情势的拓展类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大局观。
       (四)职业场景:影响职业锚力的场景思政分层设计
       梳理各专业课程中涉及的职业场景,析出职业场景中的任务、流程、原则、能力需求与价值标准,以职业场景为载体对思政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与融入。一是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场景化分解;二是挖掘同一场景的多维价值,基于场景挖掘梳理五个维度的思政内容;三是根据职业锚价值理念层级传导提示,影响职业锚力的关键在于与职业相关度最高的岗位意识。因此基于“职业场景+能力+意识”模式开展区别场景、匹配能力的意识强化。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一是根据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思政主题,作为课程思政场景化分解的价值统领。二是根据主要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场景化项目化分解,将关键思政主题与主要工作场景结合。三是细化场景工作原则与岗位意识的析出,并进行思政融入实施的场景化设计。运用行业热点、社会典型、岗位实例进行场景化教学设计,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岗位意识。四是设置拓展场景开展推演实训,考查学生是否遵循核心价值、岗位原则、场景意识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应对不同工作场景的新生问题与突发状况。
       (五)锚变理智:决定职业锚向的认知与行动理性教学干预
       着眼于学生积极发展的稀缺性成长目标,发挥教师在学生职业锚向认知和行动理性养成中的引导功能,通过有效教学互动培育学生自我认知理性、职业适应与跃迁行动理性。一是主客观认知理性。根据职业锚要素理论借鉴,学生要结合自身的能力、意愿与需求开展自我评估,教师应从学生的自我认知中析出其价值观,对学生能力与需求、需求与价值、需求与职业条件等方面的认知偏差进行正向引导,以国家、社会、个人核心价值观念为重点对其价值观进行纠偏。二是学习提升的行动理性。依据职业锚定的职场适应观念,职业适应力是职业人改变与调整自我以适应职场的能力。教师要借用职业锚测试工具,分析学生的职业锚向特征,引导学生参考职业锚测试结论了解自己的职业趋向与职业锚向,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与职业适应力的提升积累。三是职场行动理性。选择后的坚守是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有助于职业生涯下一步更好的跃升。教师要以自身工作经历、经验以及典型示范引领,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锚定意识,架构着眼于持续成长目标的职业稳定力,避免职场中“漂泊不定”引起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困境,形成职场中的实践理性。(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