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高水平科研才能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12-09 16:26

       教育科研是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事业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在向建成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更需要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自我革命,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服务发展、引领创新。         当前,我国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些都对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强国建设对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作出了新部署,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正影响着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都亟须以高水平职教科研促进理论创新、助力科学决策、指引实践探索。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科研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有的科研选题封闭在“象牙塔”,未能敏锐地聚焦现实热点、痛点、堵点问题,或者浅尝辄止,未触及问题本质;有的科研工作“刻舟求剑”,热衷所谓“学术话语体系”,而实际又存在研究路径依赖、研究方法僵化、研究技术匮乏的现象;有的科研成果“纸上谈兵”、束之高阁,未能有效转化为真招、实招、硬招;此外,职教科研力量尚未形成合力,难以产生重大原创性、突破性成果。
       科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先行者”,要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实践探索与学术推演、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实用性与理论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打破固化思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科研新路。
       一是聚焦国家需要和现实难题开展“真研究”。职业教育科研要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全面关注职业教育宏观战略、中观策略、微观战术,围绕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发展模式、体系建设、“中国方案”等根本性问题,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等重大问题,标准、培养规格、数字化、国际化等关键问题,新“双高”、中职定位、职业本科等热点问题,专业课程教材、教研教改等一线、长线问题,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切实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帮助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是革新研究范式与技术,掌握“真方法”。要立足国情开展比较研究,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背景、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变化等多重因素,避免简单移植国外经验,探索形成中国范式的职教学术话语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进行长期跟踪、深度剖析,进一步注重数据性的研究、数字性研究、定量化的研究。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综合职业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跳出教育研究教育,解决职业教育多元性、复杂性、跨界性的现实问题。要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开展多源数据收集、文本分析与信息挖掘,推动职业教育科研从传统的小样本、访谈座谈、定性分析模式,向大规模、多维度、精准化转变。
       三是创新协同攻关机制组织“大作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牵头作用,建立职业教育协同攻关机制,通过发布课题组织大团队共同攻关,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率。鼓励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央地协同、校企协同,组建团队解决制约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进一步发挥职教学术团体和智库广泛联系和凝聚各方专家资源的优势,拓宽科研视野。国家级社会科学、教育规划等课题进一步向职业教育科研倾斜,引导形成重大成果。
       四是强化激励与评价优化“大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科研特点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以科研成果的政策价值、学术价值、引领教育改革价值及其实际应用效果、社会影响力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科研立项、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作为主要标准。引导职业院校把教师教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落细落小,做好身边的“科研”。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活动规律的成果奖励制度,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项目、教材、教案,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动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