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体回归:数字化教材设计促进学生身心整全发展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具身学习是一种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将反思的结果进行实践最终形成自身知识与框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身体与心智一体化发展的过程。要想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离身”的根本问题,在教材的设计环节就必须明确“教学应回归学生身体”的基本理念,以促进学生身体能力与心智能力同步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指导教材知识传授、技能实践、品德塑造等各方面内容的构思。
其一,应将专业技能知识与职业综合素养的并立和融合作为数字化教材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能依靠单纯的知识记忆与机械训练,而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交互作用的产物,因而需要加入促进交互作用发生的丰富的活动机会。首先,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设计应将核心素养作为教材内容编写的主轴,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综合性的资源体系、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和恰当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具体要求,使教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升需求。在数字化教材设计章节编排与内容呈现时,要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引导学生在借助数字工具获取技能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自主思考与自我反思,避免其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其次,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也是技术技能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设计应重视人文教育、思政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入,将品德的形塑与专业技能知识的习得有机整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在教材中适当补充并生动呈现一些优秀的职业案例与职场情境,加深学生对职业操守、工匠情怀、劳模精神的情感体验和崇敬之情,最终内化于心并自觉践行。
其二,应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作为数字化教材设计的主要形式,最大化满足职业教育新课标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认知)过程中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对应的数字化教材设计必须注重实践性内容及环节的构建,借助数字技术自动化、虚拟化、智能化的功能优势,在教材内容框架中融入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基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实践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身体参与,促进理论学习与身体实践的融合以及技术技能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过往只单一地基于教育层面、以职业院校为主开展数字化教材设计,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行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的老问题,不可能达成新课标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只有尽早引入行业企业力量参与数字化教材的设计与研发,才能紧跟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结构的新要求,及时将市场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要求等融入教材内容的框架布局中。此外,企业和市场对于项目生产效率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教学运行固化和低效的短板,保证合作研发的数字化教材在技术标准和课程内容上始终适配就业市场上技术岗位及生产流程的最新变化,让学生未来面对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时仍具备足够的岗位胜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认知统一:数字化教材开发推动学生身体认知融合
从技术的“有用”特性出发,数字化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式体验。开发者只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具身认知需求出发,着力将数字技术“好用”的功能优势用于促进学生身体经验与认知生成的统一,才能真正让数字化教材在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发挥实效。
其一,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功能优势,研发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个性化数字化教材。首先,数字技术能够在大量无序的信息资源中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组织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实现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开发者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智能化、灵活性、实时更新性等功能优势,将职业教育学科中的各类专业知识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新编排,以单元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呈现,使学生能够使用数字化教材进行更完整、更系统、更高效的个性化学习。其次,应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开发中融入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追踪和数据分析功能,补齐传统教材的过程性评价短板。例如,开发者可以在数字化教材中嵌入学习分析技术以自动记录、跟踪、分析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所收集的学情数据通过神经网络算法的挖掘能够得到符合不同学生学习习惯与偏好的最佳学习路径,最终为不同的学生生成独一无二的学习画像。职业院校运用这样的智能化数字化教材能够方便地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提供个性化的资源适配和教学指导,真正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走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发展阶段。
其二,应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与素养,优化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数字化教材从出版到进入课堂必然会经过一线教师的“再处理”,这种二次开发的过程受教师个人数字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影响极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的实际运用效果。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无论是传统纸质教材还是新型数字化教材,都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而存在,教师进行教材二次开发的目的及重心应当放在帮助学生更好更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而非技术应用本身。数字化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要避免知识单向输入的风险,如果过度强调技术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与成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思维培养过程,就容易使教育异化为知识与技术的附庸。其次,教师要具备足够的数字技术能力。教师在二次开发数字化教材时,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类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以及虚拟技术,为学生打造交互性、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和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体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功能被充分调动,促进学生身体体验与认知经验的融合,顺利完成具身认知的生成与迁移过程。
三、环境建构:数字化教材应用实现学生身体环境交互
从具身认知的要求而言,数字化教材助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效率提升的关键就是“具身化的情境卷入”以及“互动式的感官沉浸”。只有密切联系现实情境,促进学生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丰满学生的技术身体与文化身体,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才能释放最大效能。
其一,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场”,创设具身参与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应将数字化教材与各类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相互整合,打造互动课件、在线实验、音视频等富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强交互的基础学习环境;或者进一步依托智能环境支持技术,如可视化技术、5G、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生提供高度沉浸、深度参与的虚拟仿真学习环境,通过扩展学生的多重属性“身体”强化其具身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数字化教材还应与物理教学环境深入融合,构筑更广阔的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协作的具身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拥有全方位、全流程的“在场体验”。例如,智慧教室同时包括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数字空间,将数字化教材与智慧教室等功能齐备的教学场所深度融合,既可以发挥数字化教材强大的情境创设能力,让学生在虚拟学习空间灵活开展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以及模拟操作等各种互动,又能保证与真实物理学习环境的时刻连接,让学生可随时获得技术无法模拟和替代的现实身体感知觉体验,实现泛在式的具身参与。
其二,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必须重视与生活世界的对接,营造具身实践的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经济产业的加速转型导致行业市场对技术技能岗位的职责要求与能力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适应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职业院校在应用数字化教材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动态性、智能化、模块式的优势,将现实工作岗位最新的工作流程以及技能要求及时纳入教材中,让学生及时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另一方面,可以重点运用数字化教材强大的虚拟现实功能,以真实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环境为模板,打造虚拟实验室、虚拟车间、虚拟工厂等现实情境。数字化教材只有营造可供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具身实践环境,才能让职业院校学生将基于身体的学习(认知)过程与现实生活和产业环境紧密相连,最终将教材上的书本知识具身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选自《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