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4 09:49
专业群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作为育人初心,把强调认知、身体、环境动态耦合和联动的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形成“心境合一”育人新理念,把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学、协作学、研着学、自主学的“四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重视度和育人能力,达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使命自觉;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员工素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维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四析”挖掘思政元素,基于群内各专业与业务流程相对应的关系形成和而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链;通过融三师团队、融校内校外两个课堂、融虚拟与现实、融线上与线下的“四融”将课程思政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形成师资团队建设、教学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建设和三级成效考核的方法链;通过评学生学习成效、评教师教学效果、评思政实施成效、评专业群整体成效“四评”形成对学生、教师、专业和专业群四个层次的课程思政评价链。
一、“四学”——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开展专业群层面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学习。通过教师大会、集体教研、专题理论学习等形式强化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初心,让教师秉持初心、淬炼初心、坚守初心,强化课程思政主体意识。一是系统学。通过行业导师指导、教学名师引航、劳模工匠助力等方式,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等内容,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二是协作学,通过制定专业群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制度,组建专业群思政教师建设队伍,鼓励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设计、项目开发等形式,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群建设同向同行;三是研着学,依托学校紧密合作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开展访问工程师、企业实践、劳模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课程思政,加深专业群教师对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理解;四是自主学,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特长与专业特色广泛参与各类思政育人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二、“四析”——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
以专业群为统筹,挖掘群内各专业、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专业群思政元素导图。二级学院党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思政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分析梳理群内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一是行企专家分析企业职工综合素养,结合行业特性,形成针对性的专业群思政元素需求。二是分析专业群基本育人目标,依据政策文件要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与区域文化特点,凝练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三是解析专业群思政育人维度,从家国情怀、职业素养、行业特点、区域文化、个人特性等五个方面,形成具有“国际视野、职业素养、特色精神、家国情怀、工匠人格”的专业群思政育人框架体系。四是分析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专业人培方案,挖掘各专业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紧密融合。
三、“四融”——整合思政教学资源
多形式融合思政元素,打造专业群课程思政资源。一是融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导师,打造“三师”团队。团队共同确立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共同挖掘群内各专业思政元素,共同补充专业群思政育人内容,共同研讨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二是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双融”体系。实施与第一课堂教学呼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工作坊、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展地方文化和行业历史教育。三是融合虚拟与现实,打造虚实结合教学环境。通过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校内智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四是融合线上资源与线下课程,发挥教学资源库优势,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子库等线上学习资源,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要;优化线下课程,丰富线下课程教学形式与呈现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四评”——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以评促改,推动构建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由学校党组织牵头党、教、团、学四条线的教师系统研讨形成分院层面专业群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对标专业群课程思政五个维度的一级育人目标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二级育人元素,形成基于项目式课程的思政育人评价指标。整体教学设计将融合思政元素的思政育人情境与专业课程行动导向的项目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将思政观测点纳入过程考核成果考核中。二是评价教师育人有效性。完善现场听课的思政育人指标,补充课程教师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评价方式、教学反馈等内容,评价教师思政教学内涵成效。补充教学检查中课程设计的思政内容评价,以评促建提升课程思政内容深度。三是评价专业育人整体成效。整合学生岗位实习鉴定评价、课程学习整体评价、技能竞赛成果等和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整体评价专业育人成效。四是评价专业群整体思政育人成效。由政行企校相关专家,整体评价专业群的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表现等情况,构建专业群思政育人指标体系。(节选自《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