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核心要义,随着各级创新团队的建设发展,建设目标不清晰、支撑保障不充分、内部治理不完善、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矛盾日益显现。未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优化,需要不同主体分别围绕政策导向、学校保障、团队治理、理论引领等方面创新思路、做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一、从规模提升到内涵创新,凸显政策引领性
除国家级创新团队外,各省级层面依托国家要求建设了若干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特色的创新团队,各级各类创新团队规模大幅提升。规模的扩大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团队建设需要更加聚焦内涵发展,各级政府牵头加强创新团队保障政策、做好分类建设、细化相关标准。
第一,明确省级层面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坚持国家示范、分级创建的基本方向,制定并完善符合省级产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水平、地方发展特色的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地方为主,有效发挥省级与国家级、校级创新团队的衔接沟通作用,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持续做好各级各类创新团队总结凝练和应用推广工作。第二,建立不同层次团队的分类建设机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不同发展条件和专业基础,明确不同层次职业院校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具体要求和建设路径,同时做好不同层次相近专业创新团队的衔接,为职业教育“中—高—本”的贯通提供师资队伍基础。第三,优化创新团队相关制度标准。以《建设方案》《建设通知》为基本参照,围绕人才培养过程,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有针对性地研制创新团队的建设基础、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等团队结构化标准,研制模块化教学、模块化课程等教育改革标准,研制团队发展、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等质量保障标准,通过标准化引领创新团队高质量发展。
二、从理念构建到机制创新,明确学校主体性
自创新团队建设以来,各职业院校深刻意识到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部分,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显现。作为创新团队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职业院校除了理念的重视与转变,更需要持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对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
第一,持续加强支撑保障。将创新团队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创新团队发展规划,落实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制度;通过列支专项经费的形式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用于支持各级立项团队开展教学改革、资源开发、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绩效评估等工作。第二,持续加强考核评价。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全过程督促检查和全方面质量监控,校级层面率先探索创新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对偏离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成效不理想的,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纠偏,丰富创新团队内涵质量;将教师参加创新团队、发挥作用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申报奖项的重要依据。第三,持续加强校际、校企合作。按照学校自主建设与校际校企协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聚焦专业领域,进一步发挥由创新团队、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实训基地等共同组建协作共同体的作用,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发挥协作体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发展、服务产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同优势,辐射带动更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从团队管理到治理创新,增强团队适应性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求创新团队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以制度化、结构化、数字化助力实现从团队管理到团队治理的跨越提升,是激发创新团队内生动力、凝聚创新团队发展共识、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第一,制度化规范团队发展。以创新团队建设委员会为主体,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符合产业特点、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团队模式,依托学校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创新团队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机制、多维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考核分配机制、立体精准引才机制等,有效提升创新团队治理效能。第二,结构化完善组织架构。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团队建设方案,创新扁平化团队管理机制,减少管理层级和行政干预,强化创新团队专业自治,优化团队“高目标、重合作、能激励、强治理”的组织架构;持续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动态化调整团队配备结构,吸纳更多具有一线丰富经验、产业前沿视野、国际交流背景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分满足模块化教学要求。第三,数字化赋能创新团队。聚焦团队数字化教学改革,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AI、AR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施“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层次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式精准教学,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聚焦团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构建信息化培训环境,将数字化素养提升融入团队教师全周期培训中,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作为团队教师重要评价指标。
四、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重视理论先导性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育部相继设立国家级创新团队研究课题项目,用于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但由于起步较晚,关于创新团队的理论研究、理论深度、科研成果仍较为薄弱,亟须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审视,充分发挥理论支撑、理论指引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创新团队实践成效。
在研究主体上,鼓励多主体进行理论探索。作为创新团队的主体,职业院校可侧重于对创新团队的实践做法、经验总结、成效推广等开展应用研究;作为专业研究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可侧重于对创新团队的理论依据、建设方向、内涵逻辑、制度设计等开展元研究;作为重要参与方,企业、行业等可侧重于创新团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师队伍等方面,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在研究视角上,通过交叉学科强化理论基础。创新团队本质上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概念,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为此,既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更要跳出职业教育来研究创新团队,基于多学科视角,以更科学、更完善、更全面的学科体系支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稳步、创新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持续优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整体看来,在目前关于创新团队已有的研究中,存在对创新团队的研究系统性不够、逻辑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为此,要聚焦理论研究,理清创新团队的基本原理和发展逻辑;聚焦历史研究,梳理创新团队的建设历程和本质规律;聚焦比较研究,分析国际职教团队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聚焦实证研究,解决创新团队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困境。(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