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三教”改革,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决策部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本文从建设背景、主要举措及经验总结三个方面,阐述创新团队在构建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成效,以期为相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背景
团队建设围绕“思政引领、产教融合、提质赋能、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坚持“名师带动、需求牵引、动态适配”的原则,聚焦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了实现构建国内一流旅游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围绕国际化、数字化的文旅人才培养特色,持续推进“人才培养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设定了四大重点任务: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水平;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促进校企、校校合作与资源共享;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行业需求。团队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数字化技能的高素质文旅人才。
二、主要举措
(一)聚焦团队建设目标,制定“五位一体”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在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结构化旅游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驱动下,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师个人成长与团队协同发展两条主线,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模块化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五大工程,以“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为引领,以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聚合资源,以“研创赛训”等产业项目为载体,建立教师能力提升与评价改进机制,制定了标准引领、平台聚合、项目承载、评价诊改、机制保障“五位一体”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二)聚焦教师能力提升,构建“三金引领、二维成长”教师培养体系
第一,从师德师风、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国际化、数字化七个方面,制定数旅融合“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和评价标准。在校企、校际搭建“双栖双向”平台。团队与地方智慧文旅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数字化能力实践基地以及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在院校间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师徒结对”式协作共同体。通过推动校企、校际的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和项目协同,使团队教师以“教师+企业员工”双身份,在校企、校际双边作业和双向流动,最终实现教学、生产、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能力提升。
第二,实施“三金”计划,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在“金种子”计划中,校内遴选“金种子”教师,探索教学型、科研型、“工匠型”“双创型”四类团队教师发展系列;吸引校外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入 “金种子”教师团队,形成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金课程”计划中,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1+X”证书标准,联合龙头企业开发课程标准,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引领课程、资源和教材一体化建设。在“金课堂”计划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创设课堂教学新环境;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分析教学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混合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法创新;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重构多元评价体系。
第三,开展“二维成长”工程,实现教育教学、科研转换、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创新创业五大能力提升。第一维度是按照“新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四级培养思路,实施以老带新“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质量。第二维度是配套实施培训提升工程,为教师设计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攻关、企业实践、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国际交流等模块的培训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
第四,配套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管理办法》《专任教师岗位聘任管理与实施方案》等制度,将教师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团队建设紧密关联,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聚焦“三教”改革,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在专业群资源建设与整合思路方面,团队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及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引领,以成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育人为平台,以文创赋值和技术赋能为双主线,通过学生三次工学交替模式(第一年“岗位认知+见习员工”,第二年“教学生产+实习员工”,第三年“毕业顶岗+合伙创业”),实现学生能力进阶,形成“一平台、双主线、三交替”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目前,专业群内已形成智慧旅游技术创新工程实验中心、智慧旅游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四大产教融合资源载体。
第二,为了匹配产业数字化转型,对标业务模块和专业群教学资源特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将原有的“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拓展类互选提升课程模块”课程体系调整为“平台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技术赋能模块+职业认证模块”。目前,学校为四川省旅游类“1+X”证书联盟牵头单位,证书试点达7个,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改革。
第三,按照“平台+模块”的结构设置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认知教育、课程实训、专周实训、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服务、毕业顶岗实习”六环节实践教学课程结构。按照“虚实结合、育训结合、系统集成”的思路,建成智慧旅游“虚拟仿真+数字化系统”资源平台,建立相关制度15项,“校地企”三方对实训室的利用率达95%以上。
第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机构等加强合作,发挥“政行企校研”多主体协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全国旅游饭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四川省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渝地区文旅类集团产教联盟等产教融合平台,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示范项目、生产实践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功能园区、企业、社区、校园等多维度育人环境,推动“产学研用创”资源整合与教学转化,形成“多主体协同、多平台支撑、多维度推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全生命周期育人。
三、经验总结
(一)以标准引领机制建设,保障教学团队建设质量
一是建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团队建设动力和发展活力;二是建立教学团队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团队“产学研创”产出能力;三是建立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确保团队建设目标不偏移;四是建立教学团队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团队结构。以标准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实现团队持续建设,初步实现“师德师风引领+数字素养护航+专业教学实力赋能+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驱”的教师培养目标,使团队成员在教学能力、教研教改、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国家级和省级多项荣誉。
(二)整合资源推进转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
团队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模块和岗位要求,整合定制旅游产品开发、新媒体运营、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岗位标准、技能竞赛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依托智慧旅游科技创新企业、智慧旅游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技能竞赛基地、创业孵化中心四大资源载体,转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形成数旅融合、特征鲜明的“平台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技术赋能模块+职业认证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配套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实训教学系统和实训项目。聚焦四大课程模块,构建校企协作教学团队,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六环节”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教学和实训,适应教育环境和行业需求的变化,为培养数字化时代旅游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三)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建成产教协同育人生态圈
团队应聚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三大任务,加强“多主体协同、多平台支撑、多维度推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机制建设,形成“政行企校研”核心育人层、“产学研用创”资源平台层、“园区社区校区”多维环境共育层,建成产教协同育人生态圈。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合作,实现区域校地、产教联动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衔接,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素质人才支撑。(节选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