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31 16:19
公共基础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利用古琴工作室,打造了一个充满实践的课堂环境。在课堂形式上,致力于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探索,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深入地理解传统的人生观,并准备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课程设计聚焦于“传统人生观”中的“如何对待自己”,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修身的重要性,并通过直观体验来领悟古人如何修身养性,将家国情怀融入琴曲之中。课程首先在教室内展开,围绕“修身”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们踊跃发言,举出了许多身边的例子,如沉迷游戏和懒惰等不良行为。他们对如何“克制自己”以及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有礼有节”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有了深刻的理解。接着,学生们前往古琴工作室,在郑吉军老师的指导下,近距离接触了古琴文化。古代文人通过弹奏古琴来调节情感,抑制不当的念头,古琴成为了古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的雅器。郑老师现场演奏了《酒狂》和《平沙》等经典曲目,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了古人如何在《酒狂》中表达反抗精神,在《平沙》中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许多学生对古琴的制作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尝试使用了刨刀、圆铲等制作工具,并表示愿意参与制作发簪、漆艺犀皮葫芦等工艺品,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通过古琴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如何通过传统艺术来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素养。同时,课程还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他们积极参与工艺品制作等活动,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这样的课程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部门:公共基础部
审核:阎君梅
编辑:李墁彤
终审:张小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