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赛道| 往届乡村振兴优秀项目展示
发布日期:2022-06-02 08:59

 
项目一:掌上“智”村让乡村产业建设少走弯路
图片
    贫困和产业发展不可持续是我国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两大难题。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同济大学“掌上‘智’村——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项目团队深度研习和挖掘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规律,回答乡村产业发展“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
    “依托同济大学规划学科的优质平台,我们在浙江黄岩驻扎八年,在当地积累实践经验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乡村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打造‘掌上智村’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该项目指导教师陈晨说。
    据了解,“掌上智村”由“产业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和“产业振兴工作法实践应用平台”两大版块组成,为乡村产业提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流程服务。
    该项目负责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徐浩文介绍,在“掌上智村”计划的实际应用中,所选择的浙江台州黄岩区的乡村深入开展在地实践,利用平台提供的产业选择建议和产业发展方法,以传统农业驱动模式为参考,协助村干部找到特色发展方向,并在当地建成贡桔园田园综合体,能够大幅提升村集体收入与村民平均收入水平。
    “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迭代更新案例库,延展业务范围,完善运营模式,助力更大规模的产业振兴。”徐浩文表示,“掌上智村”已与17个县市政府展开合作,线下已建成36个工作站,吸收大量闲散劳动力,间接带动7000多返乡大学生、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


项目二:把论文写在盐碱地上收获百万斤玉米
图片
    “盐碱地上丰收难”始终是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和脱贫攻坚的巨大障碍,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盐碱地含量大概在28%,这部分土地无法有效产生农作物,不能创产创收。同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产量巨大的秸秆、畜禽排泄物不能得到较好地利用。
    吉林大学“丰粮满仓——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地 打造‘第二粮仓’”项目团队基于此,通过自主研发的近临界水技术液化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制备有机肥料以改良盐碱地,助力吉林通榆县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该项目指导教师高岩介绍,将秸秆、畜禽排泄物等投放到近临界水设备中,得到气液固三相产物,气体类产物经处理可以得到天然气,液体产物对介观土壤进行修复,促进盐碱地治理,同时,固体产物可作为有机肥,对于改良盐碱地有着显著效果。
    “我们对项目中的三个产物分别进行实验,其中利用秸秆液化物在通榆县向海乡进行了玉米种植试验,空白对照试验下,增产率约为15%。”该项目负责人化学专业学生翟梦坤说,当项目在全县推广实施后,每年可以为当地带来三亿斤粮食增产,这相当于一百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原国家级贫困县通榆进行了六年试点工程。在通榆县的试点工程中,投放固体有机肥后将原本PH约为10的重度盐碱土地改良为PH约为7的中性土地。通榆县改良了72公顷盐碱地,总共增产1080000斤玉米,农户增收约864000元,累计带动就业约360人次。


项目三:小贝壳的生态净水法托起乡村环境治理梦
图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越来越多乡村环境治理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报道,我国共有水库98400座,绝大多数分布于农村,其中30.4%的水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12496座水库水质为Ⅳ类水及以下,水质不达标。
    南昌大学“珍蚌珍美”项目团队选用的珍珠蚌,由于其先天净水、洁水的生物学特性,可发挥其功能,达到绿色净水的目的。以此独创“鱼蚌+”生态净水模式,以珍珠蚌的滤食作用为核心,混养多种鱼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去年7月份,“珍蚌珍美”团队一行五人冒着细雨前往江西抚州东乡区水库量蚌吊蚌,验收阶段性科研成果。“1400多个浮瓶、600多个网箱的整理,亲身经历后,我才开始真正理解一颗珍珠背后付出的艰辛和乡村振兴的不易。”团队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邹青青如此回忆道。
    “蝶蚌原产日本,经过20年技术攻关,采用家系选育和传统选育相结合培育出了我们的国家水产新品种‘鄱珠1号’。”该项目指导教师胡蓓娟说道。
    “达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互换互助,从而助力建设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胡蓓娟介绍,该项目还同步进行了珍珠艺术品的设计和蚌肉食品的研发,作为造血机制持续增收。
    截至目前,优质蚌苗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0万亩,覆盖5省份2直辖市,项目治理水面总面积超过一万亩,涵盖三十余个村庄,建立了5个项目示范基地。

项目四:山中万亩百合田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
图片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而在红色基因哺育下茁壮成长的井冈山大学青年学子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带动下,反哺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013年,井冈山大学成立“百年好合”项目团队,利用所掌握的百合种植技术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将青春梦想书写在祖国广阔的农村大地。先后在江西革命老区莲花县和井冈山等地因地制宜发展百合产业。项目指导教师周嘉良说,团队走出了一条以科技为引领,助力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兴农之路。
    “针对莲花县10.8万亩荒山,制定了‘山地百合种植’产业模式,目前发展有以卷丹百合和龙牙百合为主栽品种的山地百合1.2万亩,将荒山变成了农民的致富幸福之山。”项目负责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冯校说。
    而针对井冈山是旅游胜地和林地多的特点,在前期发掘并引种驯化井冈山野生百合资源——大百合的基础上,为井冈山量身定做了“大百合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在神山村和上井村进行了产业示范,每地林下大百合生态种植示范面积超百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截至去年,百合产业在莲花县共发展了3500亩,覆盖全县52个行政村、1568户,年产值超亿元;提供了就业岗位60000人次,帮助220户贫困户、748名贫困人员实现年均增收5208元,为当地如期脱贫摘帽作出了重大贡献。


项目五:青年学子与农民建立合作社同吃同住同劳动
图片
    2015年,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彩云本草”项目负责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赵庆早带领一群90后大学生先后走访了乌蒙山区的会泽、罗平、富源等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乌蒙山片区,干旱缺水、土地贫瘠,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当地村民缺乏资金和技术,贫困发生率高达47%,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团队立志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该团队依托乌蒙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致力于打造现代化互联网云端数据库下的智能化中药材种植,为人们提供优质、低价的好药材。以科技服务农业、用真诚回馈社会,“彩云本草”项目致力于以现代农业帮助中国贫困片区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项目采用“政府+农户+公司”的模式进行经营,公司占股 60%,农户占股40%,同时与地方政府相连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项目实施以来,与乌蒙山区农户建立了专业农业合作社,对现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2016年,“彩云本草”项目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0亩,直接简介带动上万亩,年产值突破4100万元。2018年起,团队为10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投放5000余窝中华蜂。帮助贫困户代养3年,产值40%返给农户,开展养蜂培训教会农户后,将蜜蜂送给贫困户,农户每户增收6000元,总产值1.5亿元。
创新创业学院
2022年6月2日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洞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