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07 15:30
一、“政产学研用”的概念及体系构建的思路
“政产学研用”是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最终用户进行系统合作的概念名词。该概念诞生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是知识社会内技术创新形态的必然成果。“政产学研用”的前身是“产学研”理念。以往的“产学研”模式中,并没有政府的直接参与。但在新时代,政府意识到创新平台的搭建,不能只靠产业和学校自主负责,这是因为双方都可能因行业发展的视域局限,而无法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政府在整个行业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产业或单位都无法替代的。[1]同时,政府更能够在过程中做到公正公开,不存在偏颇于任何一个产业的行为。而用户作为新知识社会的最终体验者,用户对产业和学校都有强烈的表达意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政产学研用”概念便在政府的引导下正式成型。所谓“政”,就是要政府牵头,以政策为保障推动创新平台正常运行;“产”是企业市场经济要在平台上挖掘更适应于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更加充实;“研”是科研机构要转型成为更注重方向性的机构;“用”是各个专业的最终用户要起到行业引领的作用。
“政产学研用”的体系构建,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应用创新的双螺旋演进基础上。因社会各界都对创新发展有所需求,但具体需求却又并不相同。那么为了让每一个元素都能参与到其中,又能保证每一个参与者的利益都可以被保障,“政产学研用”的体系就必须要做到均衡,要建立标准性的行为规范,保证每一个体系都能在彼此独立的同时做到互相渗透。
二、“政产学研用”目标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政产学研用”下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
1.引入市场机制,重塑软件教育体系
政府应当重视产学研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政府以及最终用户的引导作用,最好应当引入软件市场的发展机制,对高职软件教育体系的思路进行重塑。政府需要整合地方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确认好软件产业未来需要提升行业创新动力,增加更多的专业人才,以及创作方向要更贴合实用性需求。基于此,政府要对高职教育相关管理者进行引导,要求更改软件专业教育主思路,更改为以提升学生社会及产业适应力为主,也要更改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选材,要贴合软件工程就业实际环境。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也要更改为软件公司对技术员工的需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也要加入“市场敏感度”和“用户熟悉度”两方面的内容。
2.结合产业需求,搭建协同实践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使高职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产业发展预想的人才,建议由政府牵头,其他社会力量密切参与,共同塑造一个协同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可以构建在高职院校校园内,也可以在当地的创业产业园,或某个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企业要在该基地内配以相关的教育人员,学校内的科研机构也要输送专门人才到此。实践基地的主要工作不以实践教育为主,而是要直接创建科研项目。具体可由专门的科研人员为主导,软件工程学生为协助,也可以自己由学生自主创建,科研人员以及高职教师、企业人员作为协助。学生除了要负责完成科研实践外,也要积极调查用户需求。实践基地内,高职教育人员、科研人员、企业教育人员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3.强化政策引导,优化科研创新价值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政策鼓励的方式,对地方的科研创新性进行优化。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基本都是由高职内部自主选题。对此,建议政府结合多个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并深度分析某个高职校的科研优势及劣势,在更加宏观的层面内,对相关的科研定题提出意见。政府应当对选题更具创新性、突破性的科研团队提供政策优惠,以此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创新的队伍中。政府也可以直接深入到高职环境内,宣传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可以获得政策优惠等等,从而从学生角度入手,直接从根本上激励大学生钻研相关新技术。
4.协同商定评测,塑造多元高质与产业接轨的评价体系
政府需要牵头,将“政产学研用”体系中的所有单位集合到一起,共同商定一套软件人才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将分为理论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结构、就业能力结构以及资格证书结构。首先,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技术理论的发展高度保持一致。实践能力结构以是否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真实工作为主,当学生行业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时,可以进一步为其加分。对于能够有效意识到用户需求,并将维系用户需求作为第一位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就业能力结构指的是学生在见习以实习阶段的具体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岗位意识力和操作能力。资格证书结构指的是学生是否于在校期间考取了软件相关的资格证书,或者是否参与了专门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综合测试竞赛。以该体系为主,可以有效验证新软件人才是否具有符合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
(二)“政产学研用”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1.严格施行协同育人教育体系,阶段性评测以灵活调整细节
在设定好了政产学研用的培养计划后,最关键的推行步骤,就是要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许多院校之所以无法提升教育与科研的质量,根本原因就是在计划推行阶段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结合多方对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设立一套定期评测的监管系统。在任务落实期间,政府需要派遣专员参与调查,及时调查高职教育人员、科研人员以及企业人员是否积极参与到了协同教育工作中,以及参与人员的具体参与水平。对于认真履行了工作义务的单位,政府可以为其提供新一年的政策扶持。对于回避工作责任的,应当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可踢出协同队伍,并及时吸纳更加优秀的单位参与其中。
2.创新校内科研方向计划,监督师生协同研修
政府应当积极对高职科研机构的工作计划进行干预,不但要在选题阶段进行监督和劝导,更要在选题开展后及时跟进研究进度,避免个别科研人员为了政策优惠而谎报科研计划。为促进软件新人才的培养,也建议政府方面严格要求每一个科研计划都有软件专业学生的参与。且在科研机构提交过程记录时,要查清学生成员在过程中的贡献率,对于贡献率不高的学生要进行调查,如若发现是学生个人原因,要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因其他原因而无法持续贡献科研能力的学生,政府也要出面协调。
3.基于产业资格证书监督学情,多方位保障人才综合质量
虽然有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引导,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软件人才的主要责任人,必须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紧盯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有学习或者科研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稳定后,校方可以建设产业资格证书的监督制度,以是否获取了专业资格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监督。校方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软件相关的学术竞赛,要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与夯实学生的软件技术应用能力。
4.定期以产业验证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及产业化
政府方面、企业方面需要定期对科研的成果进行调查,企业可与校内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为科研计划的开展提供资源以市场资料的帮助。相对的,科研机构则需要随时沟通科研进度,并为企业解决正存在的技术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既要为了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而开展研究,也要为企业当下的发展提供帮助。而提供帮助的方式,自然是要求学生加入到帮扶企业的工作中。此举一方面搭建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联桥梁,另一方面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节选自《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