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路径
发布日期:2024-05-17 14:35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通过开放人才培养体系,吸纳更多应用型高校加入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以制度保障吸引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也要为在职教师学历提升打开通道,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培养“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

一、完善开放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质量“双师型”教师

职教专硕并不能成为职教师资培养的主渠道,难以承担大规模培养职教师资的重任,必须扩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供给,构建开放性培养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其科学研究聚焦生产一线应用开发,专业设置契合地方性区域经济需求,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课程体系注重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偏重产学研结合。从构建开放型的职教教师培养的视角,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正好契合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需求,其开设的众多专业研究生学位点布局也涵盖了职业院校绝大多数专业,理应成为职教师资培养的主力军,可以大规模培养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

 

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通过在专业学位下增设职业技术教育方向来培养职教师资,采用主辅修制即“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主修原专业学位,辅修职业技术教育,兼顾专业方向与职业教育教学,在有条件高校探索本硕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的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一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在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在职业院校中增加一个学期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系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并对职业教育有深入了解,增加职教教师岗位的认知,使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后,更容易适应职业教育特点,更好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应用型高校尤其重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继续发挥好应用型高校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能到企业实践顶岗工作至少一个学期,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从企业实践中找到专业研究方向与课题,补齐“双师型”教师培养短板。

二、完善制度设计,打通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校瓶颈

新时代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支持,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来吸引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拉近职业院校与企业距离,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

首先,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践教学教师资格制度是要打通一条“绿色通道”,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师资格证书,破除引进企业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担任专任教师的障碍。实践教学教师资格制度应以技能和技艺为遴选条件,选拔能够胜任且有意愿的技术能手进入职业院校任教,降低在学科学术能力及学历方面的要求。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只是具有行业和企业经验者,没有教学经验的受训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基于能力的教师资格课程体系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认证,颁发相关证书[14],类似的制度在澳大利亚的职教教师体系中也存在,持证者仅从事实践类课程教学。

 

其次,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制度。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业人员由于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难以直接胜任教学岗位。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一套针对来自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开发师德师风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包,为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提供培训和教学资格认定。企业高技能人才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教学训练后参加考核,考核合格,核发职业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资格证书。如果申请者已有相关企业培训证书(如企业培训师)或相关教学经历,也可以直接申请参加考试。

最后,建立校企高技能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针对来自企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每5年可以转回企业一线连续工作3~6个月,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双向交流机制保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与时代同步。这需要职业院校的用人制度灵活,也需要企业给予支持,在重点企业中支持一批“候鸟型”高技能人才服务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使企业在未来获得更加合适的技能型人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上实现校企双赢。

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拓宽在职教师攻读研究生通道

职业学校本科学历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些本科学历教师对于提高个人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有强烈需求。“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但教材、教法的改革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成为现实,通过定向培养方式提升现有职业院校教师整体素质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试点改革招生考试办法。打通定向培养的关键节点是招生考试,建议在部分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单位开展试点自主招生,面向在职教师采用单独命题、单独考试的办法,为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开辟新通道。

其次,面向在职教师开展定向在职培养。定向招收职业院校在职优秀教师,也可定向招收企业在职人员培养职教教师,采用脱产或半脱产方式,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骨干教师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为职业院校量身定制培养专门人才,打通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瓶颈。

再次,为在职进修教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可结合在职教师已有专业基础、有无企业经历、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教学实绩等进行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分不同类型弥补在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技能、育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培养单位可联合企业设立实践基地,按“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促使在职教师提高进行实践教学、开展教材和教法改革的能力,并通过体系化、系统化的学习,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最后,开展博士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随着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硕士层次教师将逐渐成为教师主体,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博士层次教师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应及早布局面向在职教师的博士层次职教教师试点培养工作。

四、产教融合,“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高校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优势是理论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由于条件限制,很难有效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无法达到在企业环境下的实践效果。因此,“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和企业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为职前培养阶段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机会,帮助其把握产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让参与者真实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因此,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联合企业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企业应成为职教教师培养的重要参与方,提供企业导师和工作岗位。

首先,在产教融合中落实“产业教师”制度。目前,已有一批企业获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或省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获批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须允许或派出一部分高技能产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担任产业导师、或专任一门课程或某台套先进设备的实训教师。企业在享受产教融合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应保障产业教师的收入不降低或有所提高,以增加产业教师岗位吸引力。这些“产业教师”一边从事一线生产,一边在规定的时间段到职业院校兼职开展实践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即时性、生产性和实用性。“产业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和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带动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开展项目研究、项目实施等工作,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促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师资源平台。为沟通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院校双方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可搭建产业导师信息平台,集中发布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信息,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师库。职业院校提出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种类和数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收集后每半年一次进行集中发布,教育部每年发布职业院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评估报告,进行宏观指导,并广泛进行宣传,实现充分的信息通达,使更多产业界专业技术人才了解职业院校对专兼职教师的需求。企业可通过教师资源平台,把愿意到职业院校担任“产业教师”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荐到兼职教师库,工会和行业协会也通过自身渠道推荐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兼职教师库,通过不断壮大的“产业教师”库,为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最后,加大和落实产教融合企业的激励政策。职业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校企双方不仅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上开展深入合作,也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发力,通过共建高质量“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应落实和加大“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以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产业和教育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促进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