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5-13 14:11
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来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其核心在于促进教育与产业扩张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来自国家、企业、学校等层面的多元协同。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坚持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基础,形成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校层面,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筑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和供需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储备和提供结构合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与学校层面,则要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创新体,以新型、高质量产教融合体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实施制度优化工程,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环境是职业教育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保障,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实践中需要实施制度优化工程。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理念,推动创新文化重塑。未来社会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驱动新质生产力锻造是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体系形成整体赋能优势。其一,塑造有利于激发职业教育创新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加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制度建设,加大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认知,着力营造有利的创新文化环境。健全科研管理模式,鼓励职业教育的首创精神和科研竞合机制,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其二,生发职业教育内部创新理念。新发展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在于技术技能、科技创新,走类型教育的道路。特别是要在现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上,稳步发展职业本科,丰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类型,探索专业研究生培养,提升技术技能科研人才的供给质量。
二是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技创新,既是驱动新质生产力锻造的重要保障,又是驱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牵引。产学研用一体化,本质上是将教育供给与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对接的过程,但这种关系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多元参与,形成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运行机制。重点在于构建产学研管理体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完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配套政策,如科技知识研发的奖励机制、科研人员和支持企业的收益权保护政策、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等。
二、实施人才培优工程,提高人才适配质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的人才红利,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职业教育要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数量、质量和评价上的跃升。
一是完善高效科学引才机制。职业教育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扩大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范围,聘请国外资深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职,吸引高端技能型人才任教,完善科技型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形成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人才引进网络。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人才集聚,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引,加强校企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健全产学研协同育才机制,提升学生“学历+技能+创新”能力。其一,加强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主动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符合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的“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维度。其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加强学生技术技能积累的基础上,开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及训练,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三是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用才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关于人才的认定标准和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层面,应联合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术技能评价,突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考核,促成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和互认。畅通从行业产业界选聘师资的制度通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任务中“挑大梁”,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在促进人才发展中,充分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岗前适应、职后发展培训课程、教材、师资的建设,保障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
三、实施产教融合提质工程,强化载体承接能力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承接载体,其引领作用的发挥要着眼于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院校和企业创新双主体作用,搭建承接实体。完善对相关企业的财政、税收、土地等全流程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良性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行动的“两翼”,是汇聚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高新科技的复合体,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要与“两翼”联通,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各类载体向“两翼”聚集,探索在“大融合”系统思维指导下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融通创新,发挥产教集群优势。一方面,促进产教融合各部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管理格局,提升对产教融合行动的统一性和指导效率。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形成对产教融合的整体合力,推动有优势、有潜力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成长为引领创新发展的“领头雁”。促进大中小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融通创新,不断释放大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提升产业的垂直整合度,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产教高度协同的产教融合集群体。另一方面,加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通创新,释放各级各类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对生产力的总体贡献。鼓励科研型院校、应用型院校、技术技能型院校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形成高校集群态势。
三是对接区域,关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挥载体引领功能。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连接点。产教融合共同体应在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眼光瞄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接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针对未来“卡脖子”技术,加强企业和院校的研发力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供新动能。此外,产教融合组织形式与载体的迭代升级也不容忽视。国家层面应根据宏观社会发展需求,以政策和计划引导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迭代升级,培育新型产教融合载体。以技术技能的升级和创新为主要核心引擎,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载体的创新和更新。(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