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路径
发布日期:2024-12-05 08:46

       现代产业学院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同频发展的产物,具有针对性、独立性、共生性特征。当前,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定位、合作形式、运行模式多样且个性化的现代产业学院,正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面对这一趋势,需要抓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契机,加快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明确面向区域、行业、产业的办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结构性错配”的就业难题,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破局。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树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育人目标
       确立定向服务、面向行业的办学定位。首先,现代产业学院是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办的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而现代产业学院需要面向行业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服务。其次,面向特定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专业服务,不能忽视行业的整体发展,否则就会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再次,行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现代产业学院要实现良性持久的发展,需要确立宏观视野,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行办学活动。
       明确学有专长、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定向培养人才的基本特性,而定向培养人才,首要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现代产业学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使毕业生上岗后能有效适应企业特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现代产业学院在规划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学有专长放在首位,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企业需要的一技之长。现代产业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把“德技并修”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和劳动品德塑造,使学生不仅能成为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也能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
       加强校企产学研用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在科研方面,要加快建设集科研攻关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合作,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科研资源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实践经验,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实验室也可以作为在校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平台,通过观摩、协助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形式、流程,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育人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可以针对企业特定的用人需求或技术技能需求,开发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人才培养项目中,可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工作,以此实现产学有机结合。依托企业的实践平台,学生得以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搭建“产学研用”综合服务中心。“产学研用”综合服务中心是通过多功能、一体化平台推动生产、学习、科研、实践各个环节在同一环境、同一情境中无缝衔接,以达到提高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高度整合、高效使用的目的。搭建“产学研用”综合服务中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此,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在合理界定出资比例的基础上,由地方龙头企业、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职业学校共同投资,搭建集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洽谈对接、交易合作、项目孵化、实践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的运作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要服务于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需求,也要服务于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经营需求,还要服务于职业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需求,使其“产学研用”结合功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要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在课程规划上,现代产业学院骨干教师应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小组,协同做好课程设置、内容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课程门类与课程内容都要适度向实践性课程倾斜,保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契合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上,现代产业学院要充分利用校企人才资源流动与共享的优势,实行“双导师—双场景”制,多主体协同实现课程实践教学的成效最大化。在课程评价上,现代产业学院应建立由企业深度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学生在实践教学部分的日常表现,主要由企业导师进行评价。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的考核结果应重视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通过校企双元评价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质量。
       要不断丰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外活动。首先,现代产业学院要鼓励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区域性、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并强化竞赛激励,对于担任竞赛导师的教师和积极参与竞赛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激励。通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提升技术技能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其次,现代产业学院要积极整合和吸收校内外资源,协同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围绕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开发面向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解决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现代产业学院应联合行业企业开发建设创客空间,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模拟大赛、创新能力大赛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业灵感落地实施,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校企共建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建设高标准建设基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倒逼”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建设标准。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努力达到以下目标:首先,拥有高水平的实训标准范式。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从专业设计、岗位设置,到人员配备、资源调配,都要对标行业产业发展前沿,实现校本标准、市场标准、人才标准、技术标准相统一。其次,拥有先进的运行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探索出既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又体现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运行模式,能够整合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知识应用、技能提升、证书认证、比赛检验等多元化资源。再次,拥有大师名匠。实习实训基地要加强大师名匠的引进,充分利用大师名匠的作用和影响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最后,拥有承接全链条协同育人的能力。确保实习实训基地育人功能完备,有能力承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成员单位参与的人才培养项目,成为资源流、信息流充分流动和共享的综合性平台。
       联合汇聚多方资源,打造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要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多元主体,汇聚多方资源,走“共建共享共管”的建设路线。首先,地方政府要引导龙头企业、高水平高等院校联合其他各类相关主体,参与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化资本、创新技术、先进经验、高端设备、优秀管理模式和人才等多形式的资源要素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激发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内生动力。其次,要打破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的局限性,拓宽基地建设资金、资源的筹集渠道,除来自地方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外,现代产业学院还应积极与合作的行业组织、企业等接洽,通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吸引行业组织、企业等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充实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资源。(节选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