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路径研究
发布日期:2024-12-06 08:51

一、缩小地区差异,加强团队建设

首先,以跨区域资源整合东西部协作交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撑、学校的积极探索,也需要行企业的密切配合、区域间的互补合作。一是加强省域的空间联系。东部地区在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占据较大的优势,但从获奖项目合作单位看,东西部交流合作共建的项目较少。东部地区既要利用好自身的教育资源,又要充分发挥高水平职业院校、地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向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寻求优势互补,避免西部地区资源造成浪费。二是构建东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学成果建设工作相对落后的省份想要走出“洼地”,就必须深化空间关联性和经济体制改革,才可能为职业教育发展走向“高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要实现教学成果的创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资源配置,通过各培育团队间的相互沟通、协作,整合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来实现共享,避免“信息孤岛”效应的产生。

其次,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育团队。职业教育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需要培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技能技术人才,因此需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人才梯队。一是要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从成果奖获奖项目看,第一完成人普遍职务高、职称高,而中青年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较少。表明院校层面较为重视成果项目的建设,但同时项目主持人不仅需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更要有充足的教育教学经验。由此来看,需要调整成果培养团队的结构,适当给予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锻炼的机会。二是要借鉴优秀院校的建设经验。重点院校能在成果评比中脱颖而出,定有其可取之处。针对成果建设完成主体单位泛化的困境,可以从院校资源配置、办学支撑进行改善。即从学校师资、教学设备、财政经费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院校治理水平。同时各地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利用本地优势,实施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二、统筹权责关系,明确建设宗旨

首先,应理清培育主体的权责关系。企业与职业院校在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上存有差异,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主体地位。为此,一是要提高企业的价值回报。想激发企业的动力,就必须切实改善人才培训的质量,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回报。对行企业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成果培育主体意识。一方面,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成果的培育,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要根据技术进步与行企业标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发展。同时,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社会认同度,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所获得的隐性价值最大化地体现出来。二是要发挥行指委的中枢职能。教育部明确指出,行指委的职能之一是培育与推荐优秀教学成果。行指委分为全国性行指委与地方行指委,地方行指委的指向是立足区域,服务地方职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衔接。但从现阶段来看,地方性行指委普遍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陆续成立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明显不足。行指委是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且掌握着行企业最新的技术与工艺。从这一角度出发,行指委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主动加强教学成果工作的建设,发挥出“一肩挑两头”的作用;另一方面,地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地方行指委出台教学成果参与工作的行动计划,引导行指委积极参与教学成果建设,发挥应有的中枢职能。

其次,应明确教学成果建设的根本宗旨。教学成果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各利益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受到参与者认知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受限于经济发展、政治走向。一方面,明确各成员的利益诉求,形成建设合力。将各成果培育单位的利益协同落实,教学成果建设团队才能形成长效合力,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另一方面,明确教学成果建设的政治立场与服务区域发展的需求。首先,教学成果要秉承“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旨在建设面向行企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教学成果的指向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而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反作用力,教学成果的建设工作要围绕区域发展进行,针对区域发展的“痛难点”下手。

三、明确区域定位,推进内涵建设

首先,各地应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专业。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点的产业集群经济。因此,一是职业院校应规划与相关产业关联的专业发展。从近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授奖项目看,面向专业大类的授奖成果占多数,即教学成果的建设仍是偏重于产教融合。因此要将区域产业发展作为契机,对院校专业进行“增删”调整,让专业建设更具针对性与关联性。二是职业院校应加强潜力专业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落脚点,要关注区域产业发展动向,精准掌握区域发展规划。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对院校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基于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重点加强培育特色、潜力专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职业教育。

其次,应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教学成果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情况。因此,一是职业院校要推进“三教改革”。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改革质量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恰好是贯穿“三教改革”的主线。学校面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探索教师成长、教材编纂、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既可加深校企合作水平、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又能全方位推进“三教改革”的实践。二是职业院校要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变革、信息技术加速演进等大环境驱动着职业院校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发展主题也从“信息化”转型为“数字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政府、学校、企业和师生等多方参与,多元协作。三是职业院校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逐渐呈现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的演变趋势,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也是提升院校办学质量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四、规范制度保障,深化成果推广

首先,应健全教学成果的制度保障。政府部门颁布的教育政策与制度为教学成果的申报工作明确了方向,是教学成果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是应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客观来说,教学成果的差异是存在并且会长期存在的,但同时要看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进步与可借鉴之处。针对当前中、西部教学成果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建议在进行评审工作时参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在同等水平情况下,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倾斜”的规定;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等薄弱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财政支持、培育宣传工作等。二是应完善教学成果的评审标准。当前教学成果的评审依据是所提交的相关材料与实践应用效果,评审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但仍缺乏细化的文件评审要求,也无相关评审标准。一方面,国家在宏观顶层设计上需颁布官方的评议文件,完善成果评审标准,为教学成果的培育工作提供方向与指导;另一方面,教学成果评议可采用“分赛道”的形式遴选,各省份、地区可按照名额分列,并适当向薄弱省份倾斜,鼓励东西部省份、强弱省份联合开展教学成果申报工作。

其次,应规范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制度。获奖不是教学成果评议的目的,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才是培育工作的落脚点与出发点。因此,一是要完善联动推广机制。教学成果的推广工作应建立起点—线—面的协作机制,成果的推广不是单线推行,而应是一种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全国推广的立体共生的应用过程。二是要完善继承与发展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国家精品课程”到“一流核心课程”的多维转型,而课程建设正是教学成果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将教学成果以线上、线下、线下+线上的课程形式进行应用实施,对教学成果的升华推广有着重要意义。三是要完善激励机制。教学成果建设的动力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成果申报应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出发点,调动其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适当颁布激励政策、倾斜政策,保障院校成果申报的有序实施,使内外动机融合,为成果的培育、推广工作提供动力保障。(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