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2 13:33
一、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本质
高职思政引领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能力,其本质体现为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与教育引领力的有机统一。政治引领力着眼于“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确保高职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思想引领力聚焦于“培养什么人”的核心命题,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武装与价值引导,塑造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引领力立足于“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问题,旨在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互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与教育引领力三者互构互塑,共同构成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本质内涵。
(一)以为党育人为导向的政治引领力
高职思政引领力在其本质上首先体现为以为党育人为导向的政治引领力,即在党的领导下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确保高职人才培养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和方向前进。“政治引领力,即教育强国建设中党的领导力和行政的领导力。”一方面,政治引领力体现为在党的领导下确保高职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政治引领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能力,其本质在于通过制度优势与价值导向的双重作用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政治合法性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国家战略需求与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统筹,确立了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这一领导地位不仅体现为顶层设计的制度性安排,更通过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和作风示范形成三重保障机制。一是在思想层面,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高职教育提供认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动态耦合;二是在组织层面,通过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起纵横协同的治理体系,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在作风层面,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破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三重保障使高职教育既遵循职业教育跨界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又坚守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属性,最终实现国家意志、教育规律与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政治引领力体现为以行政领导力确保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契合。政治引领力在高职教育治理场域中具体表征为行政领导力的制度化转化以及政策执行效能的显著提升。学校行政部门在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占据着关键地位,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监督评价机制等举措,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精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与程序。这一转化过程使党的教育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化、标准化、程序化地落实,进而确保高职院校各教育环节始终体现出明确的政治导向。与此同时,凭借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手段,高职院校能够敏锐地洞察学校内部可能潜藏的不合理价值导向,并迅速做出调整与纠正。这种动态的调整机制为高职院校注入了持续的政治动能,确保高职院校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力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武装与深层次的价值引导,构筑起师生共同的精神高地与价值体系。第一,思想引领力表现为以理论武装筑牢立德树人之基。理论武装是思想引领力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高职思想引领力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思想武器,构建“技术伦理—职业价值—国家战略”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同时以中华工匠文化为脉络,将传统智慧转化为课程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铸魂的统一。第二,思想引领力展现为以价值引导夯实立德树人之魂。思想引领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理论精髓内化为高职院校师生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准则。通过文化滋养厚植精神根基,实践淬炼强化价值认同,高职思想引领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与“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实现立德与强技的深度融合。第三,思想引领力体现为以实践融合贯通立德树人之道。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高职院校在校企协同、产学研融合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思想引领力不能停留在抽象理论这一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到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做中学、学中悟”的育人机制,使立德树人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职业信仰。
(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教育引领力
高职思政引领力的职业教育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生产性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换言之,高职教育引领力的基本功能定位体现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教育引领力。第一,教育引领力内蕴着思政与产业之间的深层次融合。高职院校通过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国家战略导向与科学重构教学内容,形成“产教—思政”双向赋能桥梁,构建理论与实践互促、思想与技术同源同构的系统机制,使高职院校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内嵌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形成独特的思政育人内涵。第二,教育引领力表征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通过学校构建的多维度、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如深化校企联合机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一方面强化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获得具象化诠释;另一方面推动价值理念的内化外显,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与实践范式,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第三,教育引领力昭示着育人与责任的内在统一。在产教融合的驱动下,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协同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强化学生的思想品格与社会责任感。借助国家战略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动态,高职院校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将最新的产业技术和市场趋势有机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从而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引,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贯穿于技能传授和实践操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习得与价值认同的协同发展,最终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品格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坐标。
二、高职思政引领力的功能
高职思政引领力既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彰显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价值。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高职思政引领力不仅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与个体价值的耦合纽带,具有强基固本、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等多维功能。
(一)强基固本:保障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强基固本是高职思政引领力的基础功能,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化的政治价值传导,确保高职教育始终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第一,高职思政引领力有效助推教育强国战略的纵深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内生驱动机制,通过动态对接国家重大工程、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匹配,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第二,高职思政引领力切实筑牢教育强国战略的意识形态防线。高职院校通过将主流思想理论内容深度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和育人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治理的制度自信,更为教育强国战略构筑了稳固的思想阵地。这种深植于教育体系的意识形态保障,有效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政治判断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第三,高职思政引领力持续赋能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动能。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面对技术迅速迭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高职院校以思政引领力为精神内核,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和制度创新,构建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内化相统一的机制。这种机制不仅确保了技术进步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科学转化,更通过内部治理体系和决策流程的持续优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动态配置和模式更新。
(二)凝心聚力:凝聚时代新人培育的思想共识
凝心聚力功能是高职思政引领力的应有之义。“在内容供给中凝聚价值共识所要解决的是通过运用思政引领力所内含的真理智慧促使主体对公共价值达成基本或根本一致的观点和态度的问题。”高职思政引领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嵌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链条,实现国家战略与个人发展需求的价值同频,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思政引领力强化价值导向,增进时代新人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职业教育领域中可能出现的“重技轻德”倾向,高职院校通过思政引领力破解协同参与过程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形成德技并修的教育体系,引导师生树立共同的公共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石。在思政引领力的价值导向作用下,高职院校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课堂教学和丰富多样的思政活动,将主流价值观念内化于心,使全体师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价值认同与道德追求,为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凝聚。另一方面,高职思政引领力通过文化引领作用,增强时代新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与人文精神,是培育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源泉。高职思政引领力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过程中,将“知行合一”“兼爱尚贤”等理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环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使师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中形成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认同和自豪感。为培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凝聚力。
(三)铸魂育人: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高职思政引领力以铸魂育人为根本旨归,将教育教学转化为承载意识形态传导、价值融合与职业道德铸魂的场域。该体系以校企协同为关键纽带,深度融合党的先进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产业实践精神,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协同育人生态,在产教融合中实现铸魂育人的多维突破。一方面,高职思政引领力有效构建了教育协同治理新格局。高职教育作为知识技能传授与多元主体互动的复合系统,其育人效能依赖于系统化的协同治理。在党委领导下的校企协同治理框架下,思政引领力通过三重耦合机制重构治理新格局,以“政治引领—专业教育—产业需求”为价值纽带,推动学校、企业、行业在育人目标上深度协同,打破各自为政的治理壁垒;构建责任共担机制,将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合力,形成内外联动、信息互通的治理共同体;建立动态协调机制,通过实时信息共享与行动协同,有效化解校企合作中的权责模糊、利益冲突等现实问题。这一治理体系贯穿从学生入学、专业学习到顶岗实习全周期培养过程,形成递进式价值浸润模式。它将党的理论、职业精神与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统一,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渐进式塑造,最终成长为政治素养过硬、职业技能扎实、责任意识强烈的新时代青年。另一方面,高职思政引领力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动态迭代。面对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的双重挑战,高职院校借助知识、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耦合,以思政引领力为指向,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与高职教育规律,加速了思政教育从抽象理论向具象实践认知的转化,并构建起贯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这种动态更新在思政引领力的持续赋能下,不仅催生出从校内教学延伸至社会实践、从传统课堂拓展至数字平台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更推动高职教育实现系统性进化。由此达成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教育模式创新更具前瞻性与适应性,为社会培育出兼具前瞻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提升路径
在高职教育领域,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是保障教育质量、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党建引领、话语创新、课程思政、数字赋能、队伍锻造等维度,进行系统化路径规划,形成系统、长效且动态的机制,完成从制度保障到价值传递,再到育人生态优化的完整逻辑闭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一)党建引领: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治理效能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政治引领力是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根本属性。高职院校不仅要确保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还要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育人成果。
其一,坚定不移坚持党对高职教育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党政协同机制,将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贯穿于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各个环节。通过强化党组织在办学决策、战略制定与改革推进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各项举措始终沿着党的政治方向精准落实,实现政治引领与职业教育特色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其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高职院校需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理论学习,引导全体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将“六个必须坚持”深度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之中。如此,方能确保教育活动始终在党的理论指引下有序开展,实现育人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深度契合。其三,推动党建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深化党的建设,关键在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格局。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专业特色与技能培养优势,在构建育人体系过程中,突出职业化育人要求。同时,强化党组织在校内各层级育人体系中的领导与统筹作用,推动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协同发展,构建涵盖课堂教学、实训实践、校企协同及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的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二)话语创新:构筑叙事体系凝聚价值认同
在高职教育中,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亟待构建以国家战略为核心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现实情境的话语叙事体系,以此达成教育强国目标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契合。
其一,构建具备战略深度的叙事体系,巩固高职思政引领力的逻辑基础。建立“国家战略—专业群—课程”三级传导机制,将宏观层面的教育强国理念转化为契合高职教育实际的专业话语体系。具体而言,应深度整合核心技术攻关需求、产业升级趋势与专业教学内容,使国家战略目标在教学进程中转化为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知支撑点。通过这一方式,构建兼具政治性与职业教育特色的叙事体系,推动思政引领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切实落地。其二,创新话语生产机制,增强高职思政引领力的协同效能。构建“政—校—企—生”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话语生成平台,推动高校党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整合行业资源,借助内部治理机制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将国家战略需求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场景。通过师生与行业代表的共同叙事,将个体技能成长与国家发展进程有机衔接,形成系统性、层次分明的叙事链条,进而提升话语的说服力和渗透力。其三,优化话语传播策略,提升高职思政引领力的价值认同。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话语传播网络。同时,进一步强化技能竞赛、创新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联动效应,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刻领会国家战略与职业精神的内在联系。
(三)课程思政:深化课程融合实现德技并修
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提升必须以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融合,实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既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又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进而形成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与职业教育特色的育人模式。
其一,推动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应系统整合国内外形势、国家战略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教材内容,促使抽象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持续丰富和更新思政课程内容,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针对性的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其二,推动课程思政价值渗透。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应主动发掘并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国家战略要求与专业知识传递相互支撑。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强化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使专业课程成为传递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其三,依托专业建设完善育人实践。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应拓展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环节,将课程思政教育延伸到实际生产和技术攻关中。同时,构建完善的课程支撑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职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从理论创新到课程改革再到效果反馈的动态闭环。
(四)数字赋能:强化数据驱动推动精准传导
数字技术通过优化信息整合效率,为高职育人工作搭建了数字化育人平台,不仅实现了思政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精准推送,还借助实时数据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思政教育策略,切实提升了高职思政引领力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其一,高职院校应构建资源共享开放的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对教学、实训、实习等多维数据的全方位整合。借助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学生动态画像系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技能水平与行为轨迹进行实时量化建模。在此基础上,构建严谨的反馈调控机制,确保教育干预措施的精准落地。其二,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式教学情境。设计情境化教学模块,使抽象理论在高度还原的虚拟场景中具体呈现,将国家战略要求与专业技能操作有效衔接,形成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情境体验体系。其三,构建校企协同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政治要求、技术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内外资源的高效联通和协同治理。平台内置实时数据更新和智能匹配机制,能够根据思政教育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推送适合的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传递与效能评估提供科学、量化的操作规范。
(五)队伍锻造:锻造双师队伍夯实人才支撑
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提升高度依赖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实践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强化育人实效、提升高职思政引领力的关键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政治素养—能力提升—科学评价”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锻造体系,培养既能传道授业又能引领价值的育人主力军。
其一,强化教师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是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队伍,通过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基地研修、党建与专业融合式教研活动等多元化途径,推动教师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课程设计、技术研发和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教学体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其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关键环节。高职思政引领力提升对教师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善于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深化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加强专题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明晰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三,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是重要保障。学校应明确将教师在课程思政创新、技术研发及产教融合中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审和业绩激励的重要依据。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多维度数据收集,以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描绘教师成长轨迹,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模式,推动教师队伍能力进阶,为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持续提升筑牢人才根基。(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5年第16期)
初审:索玲娟
复审:王玉岭
终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