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路径选择
发布日期:2025-04-23 15:50

       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明晰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思路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蓝本,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依据,因此,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必须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与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以此为教材建设的逻辑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字教材建设从源头上确保其类型教育的跨界性、实践性与“学生中心”这三个根本特性。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这三个根本特性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组建教材建设的“多元队伍”。将行业一线人员、企业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师等成员组合在一起,在数字教材的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工作世界与学习领域的双重需求,并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与成果评价等方面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阶段性的职业要求等充分结合起来;按照真实的生产项目、典型的工作任务、实践案例、真实问题等为“原型”设计教材的知识单元,遵循技术技能的形成逻辑,采用“做中学”的推进方式开展教学。其次是通过数字教材来构建真实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是一种具有情境性与关系性的社会活动,只有通过协同学习才有可能开展“真实的学习”。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设置学习内容、寻找学习伙伴和构建学习意义。因此,这个“学习共同体”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共同体,而数字教材就是引导学习共同体开展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等学习模式,推进教学工作,最终塑造好的职业核心素养和态度、价值观。基于此,职业教育教材的数字化建设需要敢于成为“教材学习指导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和“学习方案的提供者”,以“内容+服务”为数字教材建设的中心任务,推进数字教材的建设,重点打造智慧学习应用场景、优化聚合知识体系、开展综合知识服务等。
       二、以“内容建设为重点”推动数字教材呈现技术的创新
       数字教材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它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能否为读者所接受,以及能否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数字教材是知识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结果,是对知识的技术化呈现。知识是内容,技术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数字教材建设的重点还是在知识选择,而技术则是数字教材创新的关键。从技术流程来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分类和筛选后,将最适合数字化处理的知识进行转换。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教材知识分类:一是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二是将知识按照工作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工作对象、工作过程与工作手段等几类知识。从实践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最好采用“工作领域分类”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因为这类知识可以在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从而更容易让学生学习和接受。在数字教材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并且不同教材内容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数字呈现方式,但是需要他们形成合理而且立体化的内容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完成数字教材的创新。从技术层面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开发还需要加强平台建设和前沿技术的支持。首先是要根据内容特点与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将一些互动性较强的课件、游戏、虚拟仿真、AR、NR、在线测评、学习社区等技术嵌入数字教材之中,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协同性和具身体验性,达成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其次是要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链接或知识图谱,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辅助性的资源,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和整体性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演变脉络。最后是要在教材设计中嵌入集成式的教育大模型与智能技术,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成就等绘制精准的“学习者画像”,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智能化学习或针对性帮扶提供技术条件。
       三、以“多维评价为保障”提升数字教材的综合性
       数字教材的先进性既体现在知识呈现方式的技术化,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职业教育所传授的技术知识需要突出应用语境和跨专业性,这就要求数字教材知识应突破原来孤立的专业壁垒,使异质性专业知识实现共存、传播与创新。因此,职业教育教材数字化建设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专业区隔,而是要在遵循显性(专业知识)和隐性(专业群落)双逻辑的基础上形成“以问题情境为核心”的多元知识架构,帮助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在与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互动中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重塑自身知识体系。质量保障在数字教材建设过程中具有统筹和决策作用,而评价是质量保障的基础性工作。由于职业教育数字教材有多维的质量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质量进行多维评价才能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数字教材的多维评价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其内容涵盖了知识内容、教学适用性、技术集成度、用户互动性等多元维度。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四个“是否”来判断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即是否体现该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是否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的需求。其次要根据三个“有利于”来检验数字技术的适恰性,即有利于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直观性与生动性、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知识学习的具身体验以及有利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要确保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与反馈性,以帮助学习者自主把握学习进度与学习成效。最后是要确保数字教材的动态改进性,要考虑到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第一线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数字教材的知识要与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具有即时的交互性,能够第一时间测评数字教材的实际效果,能够对新兴职业与劳动力形态的供求关系形成科学预测,确保数字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与时俱进。(节选自《职教发展研究》2025年第1期)

初审:索玲娟
复审:王玉岭
终审:李涛